{SiteName}
首页
心室早搏
早博治疗
心房早搏
窦性早搏
偶发早搏
房室早搏

心系列探讨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

探讨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关键词: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发生机制

0引言

目前,预激综合征产生的解剖基础已经明确房室间除正常房室结经路(正路)外还有附加房室旁路(旁路)。其心电图改变机制激动经旁路对心室进行预先激动,而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在正常图形和预激图形出现的频率对比、两种图形互为转变的方式和图形转变时伴有的心率与心律变化等方面有多种表现[1]。本文对28例间歇性预激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以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年8月至年7月期间采用日本光电生产的和K对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描记和记录的典型预激综合征患者例,其中间歇性预激患者为28例,15例为男性患者,13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0~49岁,平均35.7岁。按照心电图的特点分类来对它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

2结果及分析

2.1结果

例患者中,28例患者为间歇性预激,发生率达到28%,其中18例患者为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2例、2例。

2.2分析心电图的特点分类

2.2.1共有17例出现频率依赖性间歇性预激。

心电图主要表现为:

(1)10例在心率减慢时出现预激图形(图1);

(2)4例在心率增快时出现预激图形(图2);

(3)3例在长间歇后出现预激图形(图3)。

2.2.2共有6例的预激图形和正常图形交替出现。此类预激以二联律和成对交替出现(图4、5),心率未改变,说明预激旁路内发生2:1或4:2前向传导阻滞。

2.2.3共有4例旁路内出现隐匿性传导和蝉联现象(图6)。

3讨论

间歇性预激指的是预激的心电图特征呈间歇性地出现和消失,相关资料显示,它的发生率为25%-75%。引起预激间歇性的原因可总结为两大类:一是导致预激图形正常化的因素,凡是可以对旁路传导性加以抑制,让其使正常房室通路下传速度发生不应期延长或加速的神经体液,药理、病理及物理因素都会引起预激图形正常化;二是能引起潜在性预激图形重现的因素,凡是能够对正路传导性加以抑制,让其不应期延长或在时间上提供给旁路下传激动待预激区,都能重现预激图形[2]。

频率依赖性旁路传导阻滞为常见的间歇性预激机制。共有两种类型,即快频率依赖性(3相)阻滞与慢频率依赖性(4相)阻滞,较为常见的是快频率依赖性(3相)阻滞[3]。本文频率依赖性间歇性预激的17例患者中,有10例为旁路3相阻滞者,其原因考虑为患者旁路不应期较正路长,在心率增快后旁路是有效不应期中、后一次心房激动只能经正路下传,不能显示出预激图形。当心率减慢或有长间歇出现后,可使旁路的传导功能得到恢复,使预激图形重新显现出来。在心率增快时有预激图形出现者共4例,在心率减慢的时候消失说明旁路能够自动除极,故在心率减慢时旁路会失去下传能力,只能使激动由正路下传,这是比较少见的旁路4相阻滞。

间歇性预激发生的重要机制还有旁路内隐匿性传导造成旁路前传功能的暂时丧失。当心室激动逆向隐匿或心房激动前向隐匿传导旁路时,会引起旁路持续性功能性前向传导阻滞,使正路保持1:1传导,连续进行的隐匿性传导呈现出旁路蝉联的状态,无法观察到预激图形[4]。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激动连续进行互相干扰而使蝉联现象阻滞区得以形成[5]。室性早博伴正路与旁路逆向隐匿传导,对希一浦系统形成的影响相对较小,仅会将前向传导延迟,还可下传心室,使PR间期得以延长,QRS波形能够保持正常。而对旁路产生的影响则比较大,会引起前向传导阻滞的发生。经正路下传的激动再逆传向旁路,这样反复进行隐匿性逆传会使旁路蝉联现象得以形成。若逆向隐匿性传导消失,则会恢复旁路的前传功能,旁路的蝉联现象也会消失,重现预激图形[6]

对于间歇性预激不伴有心率改变的情况,通常认为是旁路内有前向性传导阻滞的存在。图4中呈现预激图形和正常图形交替出现,提示旁路很可能有2:1前向传导阻滞。图5中呈现预激图形和正常图形成对交替出现,提示旁路可能有4:2前向传导阻滞。图中畸形QRS波有固定的PR间期且低于0.12s,有δ波出现,可将束支传导阻滞和室性搏动除外[7]。

总之,间歇性预激常会提示旁路前向传导功能减退而其仍具备正常的逆向传导能力,说明存在隐匿性预激,这是发生阵发性室上速和阵发性房颤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间歇性预激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了解,能够使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得到极大提高。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免责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不做它用。如有错误或涉及版权归属,请联系删除,谢谢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bof.com/zbzl/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