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气短是一个临床症状,在任何疾病中都有可能出现,常见于心悸、胸痹等心系病症,西医学的心律失常、冠心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衰弱、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等。
?——————————————————————临床中张老师四诊合参,准确辨证,运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胸闷气短效果显著,现分享医案两则如下:
案例一
基本信息:王秀X,女,58岁,初诊时间:年5月25日。患者以胸闷气短3个月为主诉前来就诊,医院治疗,自诉效果不佳。经他人介绍前来就诊。
刻下症见:胸闷气短,平时疲乏无力,下肢沉重,胃胀不适,胸部闷重,有痰不易咳出。大小便正常,睡眠正常。
望闻问切: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精神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房性早搏。颈部MR示:颈3-4,4-5,5-6突出。
中医诊断:胸痹(痰浊闭阻,气血亏虚)
治则:豁痰宣痹,补气养血
针刺治疗
主穴:膻中,玉堂,紫宫,期门,气户,屋翳,期门,内关。阳陵泉,太冲。留针30分钟。
中药内服
处方:全瓜蒌30g,薤白9g,姜半夏9g,人参9g,麦冬12g,醋五味子12g,陈皮9g,厚朴15g,苍术9g,生甘草9g,佛手9g,香橼9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治疗效果
针刺+中药治疗半个疗程6次后,症状已经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胃胀基本消失,坚持治疗1个疗程12次后,患者胸闷气短消失,胃口也比之前好了,整个人精神了很多,对张老师不胜感激。
——————————————————————
案例二
基本信息:冯亚X,女,62岁,年8月7日初诊。以胸闷3月余为主诉来就诊。3月前因“肺癌”医院行肺部手术。术后未化疗。术后即出现胸闷气短。
刻下症见:胸闷不适,胃脘灼热,想吃凉食,但食凉食后腹泻,手心热,大便稍干,小便正常,睡眠一般。
望闻问切:嘴唇干裂,口角生疮,情绪紧张,舌质红,苔薄黄,脉滑。
诊断:胸痹(肺胃阴虚)
治则:滋养肺胃,宽胸理气
针刺治疗
主穴:案例一穴位+双天枢,中脘,双劳宫,双内庭留针30分钟。
中药内服
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12g,麦冬12g,天花粉12g,甘草9g,白扁豆9g,桑叶9g,干姜9g,黄连6g,瓜蒌20g,生地12g。水煎饭后半小时口服,早晚各一次
治疗效果
患者坚持治疗6次后,胸闷气短基本消失。胃部灼热感,及其他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
——————————————————————
按语
《本草医方》记载:“胸闷气短乃气结于胸,气结则血瘀,血瘀百病生矣!胸闷气短,肝胆失调,脾胃不和气血不畅,阴虚火旺,五脏六腑皆损!百病生于瘀也。”气机不畅,则百病生,因此张老师选用胸部的这组穴位,达到宣畅气机,宽胸理气的作用。阳陵泉配合太冲相当于逍遥丸的作用,可以疏肝理气,健脾养血。再配合中药,准确辨证,标本兼顾,达到治愈的目的。
临床发现这组穴位不仅仅对于功能性病变的胸闷气短有效果,而且对于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胸闷气短同样效果明显,如:冠心病,心梗,肺部手术之后等等。
专家简介
张争昌陕西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陕西省中医药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针灸执业医师考试主考官、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陕西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年被国家卫生部派往国外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年;—年担任援外医疗队队长,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在工作中成绩突出,年受到总理李**接见。年荣获针灸界中华十大影响力创新人物奖。完成针灸专著3部,撰写针灸专业论文50余篇,发表在专业杂志30余篇;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项,国家专利2项。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病疗效显著。
1、面瘫:面瘫的早期、中期、后遗症(采用针刺、艾灸、电针、火罐、平衡针灸治疗,并对不同证型的面瘫总结出了各自适宜的治疗方案)。
2、痛证:带状疱疹、头疼、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膝关节炎、腰椎间盘膨出及非手术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采用针刺、艾灸、电针、火针、火罐、放血及平衡针灸治疗);落枕,急性腰扭伤早期(一穴一针一次治愈)。
3、神经衰弱、失眠(采用针刺、艾灸、耳穴贴压治疗,一般1—3次见效,一个疗程10次大部分患者可治愈,部分患者睡眠会明显改善。)
4其它:青少年近视眼(15周岁以下)、寒冷性腹痛、痛经、消化不良、青年痤疮。
坐诊时间、地点:
张争昌主任医师坐诊时间
每周一、三、五上午08:00-12:00
医院:医院坐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