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在正常人群中并非少见,不同年龄中均可发生。据报道,通过对中年健康者连续6小时的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可达62.2%。因此,发生一过性或偶发的室性早搏大多数可能是良性的。但室性早搏更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其中以冠心病、严重二尖瓣病变、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等较为多见。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的毒性作用及情绪波动、疲劳、过度吸烟和饮酒等,亦可诱发室性早搏。
为了对室性早搏的预后进行判断,Lown曾建议将室性早搏分为6级,见表1。
表1室性早搏分级
凡3级以上特别是4A、4B级和5级危险性很大,易于发展成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纤颤。由于此分级是依据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越来越多学者对复杂性室性早搏与猝死关联学说提出质疑,并认为室性心律失常不能独立作为估计预后的因素,复杂性室性早搏不能与器质性心脏病相提并论,在未全面系统地检查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及病情严重性之前,不能将单纯的复杂性室性早搏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由此术前估价病情时,除了参考上述分级以外,还应注意下列各点:①QRS波的宽度和形态:凡QRS波振幅<0.1mV,波群时间>0.16s;QRS波群形态不光滑,有明显切迹或顿挫,波群呈多源性、多形性或R-on-T型或RonP型室早,当早搏指数即Q-R(室早的偶联间期)/Q-T(室早前一个窦性心律)<0.85时,容易引起R-on-T现象,这些常提示心脏的病变严重,危险性也将明显增加。②室性早搏伴其他异常:室性早搏起源于左心室或左束支,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段有水平段或早搏T波与QRS主波同方向,且T波变尖并两肢对称;不同类型的早搏(房性、交界性、室性)同时存在或(和)传导阻滞并存;室性早搏后第1个或最初几个窦性心律的S-T段有改变;室性并行心律。遇此类室性早搏,都应考虑为病理情况,并予以警惕。③心脏功能状态:凡室性早搏伴有心脏功能衰竭者,危险性亦明显增加。④原发疾病:以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性、细菌性或病毒性)、心肌病等为病因者,麻醉手术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关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分级见表2及表3:
表2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程度分级(一)
表8室性心律失常危险程度分级(二)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