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心室早搏
早博治疗
心房早搏
窦性早搏
偶发早搏
房室早搏

福建葉氏middot艺文叶小杰散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个人简介:

叶小杰,年出生,南安眉山人,厦门大学财务学博士,现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任教,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社科规划、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4项,在《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管理》、《经济学家》、《经济地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社会兼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理事、上海审计学会学员、《南开管理评论》审稿专家。业余时间喜欢写一些心情文字,已在《厦门日报》、《东南早报》、《南安商报》、《青少年日记》、《江南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十多篇。

大厝纪事

闽南语中,“厝”是房子的意思,大厝则专指传统的“皇宫式”建筑。红砖白石是大厝的根基,敦实地支撑起整面墙体;燕尾脊对称地分布在前后落的屋顶,在蓝天下显得格外优雅美观;屋前有开阔的大埕,作为家人泡茶聊天之地——这就是我家的大厝。

大厝始建于年,开始只建了前落,而后一步步完善,最终建成十间张的“皇宫式”建筑。那一年,养育众多孩子的爷爷奶奶终于下定决心要建造自己的房子,并开始着手准备。从平整厝地到搬运原料,从规划设计到砌砖垒墙,都是家人们亲力亲为。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里,爷爷奶奶用自己的辛勤操持,带领我的父辈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大厝立了起来。

大厝见证了我们家族的不断壮大。我们这一辈的小孩,基本上都是在大厝出生,并在大厝度过美好的童年。小时候,家里没什么玩具,我们就搬出小木凳,在厅巷之间将凳子当马骑,还学电视上喊着“驾”。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至今记忆犹新。父辈们兄弟六个,在当地算得上是大家族。那时候,二十几口人聚居在大厝里,每天光吃饭就得不少米。家里养了不少牲畜,有时候炖鸡鸭改善伙食,看上去一大锅,可实际上分到每个人碗里只有一小块。那时候,我有一个简单的小愿望:什么时候能吃鸡鸭肉吃到饱呢?现在我早已吃厌了鸡鸭鱼肉,可儿时在大厝里大锅吃饭的情景,依然萦绕在脑海里。

年,大厝迎来了它最荣光的时刻——上梁进主。在闽南人的传统观念里,房子并不是建好就算完成,还必须举行上梁进主仪式,才算大功告成。上梁是指安装屋顶最高一根中梁,进主是指将祖先神位迎入大厅龛中侍奉。是年岁末,家族成员都回来了,父辈们联合起来,举行了盛大的酬神仪式并大宴宾客。那些天,大厝张灯结彩、美轮美奂,厅堂里的祈福道场神圣庄严,大家虔诚地祈祷风调雨顺、合家平安。如此,大厝算是最终完工了。从年动工兴建至年竣工,30年间,大厝为我们遮风挡雨,见证了我们家族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厝的使命在悄然发生变化。年,随着两位叔叔陆续乔迁新居,大厝空了下来了。往日萦绕在大厝厅巷之间的欢声笑语,渐渐远去了。然而,大厝承载的家族记忆,却不会消失。过年回家,我总会抽空到大厝走走。“嘎吱嘎吱”打开木制的大门,步至大厅,给爷爷奶奶上三炷香,汇报一年来的大小事情。袅袅清香升腾而起,沿着天井扩散,似乎在向天上的爷爷奶奶传递信息。漫步在大厝里,凝视着大厝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心里感觉格外亲切,也格外充实。

或许,大厝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我的精神图腾,让我在滚滚红尘的拼搏中有了寄托和归宿。

(注:本文发表于年9月30日《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两张全家福

老屋的橱柜里,珍藏着两张全家福。第一张拍摄于年,地点是在老屋的大庭上。彼时我哥刚出生不久,尚在襁褓之中。哥哥的出生给爷爷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在摆完“满月酒”之后,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爷爷宣布“退休”——不再到田里干活了。于是,趁着旅居香港的堂亲回来之际,用镜头记录了那时的美好。照片中,大家穿着清一色的解放鞋,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鞋子了。

第二张全家福拍摄于年,地点是在老屋的大门前。相比前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多了三个人。左侧抱着婴儿的是二婶,那时堂姐刚刚出生;右侧抱着的婴儿是我姐姐,才两岁。坐在爷爷怀里的,是我哥。照片中,爷爷奶奶和蔼可亲,大家的脸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的穿着更好了一些,穿的鞋子也多样化了。

照片上变化的背景,是我们家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老家在闽南一个小山村里,爷爷奶奶一共养育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里,爷爷奶奶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一个家,并且言传身教,给我的父辈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改革开放之后,我的父辈们开始到外面闯荡,有的经商,有的做工,有的务农,自此家道逐渐兴盛。父辈们继承了爷爷奶奶的传统美德,团结友爱,妯娌和睦,在当地算得上是典范。而到了我这一辈,出了一个博士、三个大学生,其他人也都事业有成。集美大学一位教授到我家做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南安眉山叶家行,质朴家风扑面来。兄友弟恭亲情暖,妯和娌睦合家欢。耕读传家子弟育,人才辈出门庭耀。士农工商行当全,兴旺家族代代传。”

遗憾的是,奶奶和爷爷分别于年和年过世,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我时常想,如果爷爷奶奶活到现在,不知该有多高兴。

(注:本文发表于年4月8日《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印象阿公

闽南话中的阿公,是爷爷的意思。想必在大多数闽南人的印象里,都有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公,住在翘着燕尾脊的“皇宫式”古大厝中,碰到过往的行人,会热情地招呼一声:来,吃茶。我的阿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阿公名叫叶祖珍,是南安凌云叶氏第33世,在当地辈分很高,兼之为人善良,处世公道,因此很受乡人尊重,乡人见到他,大多会尊称一声“珍叔”。

阿公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自小生活困苦,时至28岁才经媒人介绍与阿嬷成家。没想到这也会成为“传统”——爸爸和我也都是28岁才结的婚。阿公阿嬷养育了6男3女共9个子女。在那苦难的岁月里,两位老人勤俭持家,张罗起了一家大小的生活,并且言传身教,给我的父辈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父辈们长大后团结友爱,妯娌和睦,在当地算得上是典范。

阿公不识字,因为家庭困难,根本没钱上学。小时候,阿公曾试探着问太公(曾祖父)要钱读书,性急的太公打了阿公一巴掌,嘟囔着说,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书。从那以后,阿公不敢再提读书的事。我读小学时,有一回阿公在纸上写了个“得”字,问我写得对不对,后来我才知道,“得”正是太公的名字。

从小时候起,阿公就特别喜欢我,因为我学习成绩好。那时候,阿公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以至于他外出办事都要偷偷地去,生怕我知道了要跟。话说有一次,阿公去参加宴会没带上我,回来还被我埋怨了半天。父辈分家后,阿公住在我家。每天睡觉前,阿公都会拿着一把棕叶制成的拂尘,在厚重的蚊帐里左甩两下,右拂两下,看着蚊子嗡嗡地飞出帐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多年以后,那张古式眠床犹在,而驱赶蚊虫的可亲老人,已经不在了。

读初中后,在家里的日子少了,与阿公相聚的日子也随之减少。阿公很关心我的学习,每次都会叮嘱我要认真努力。因为成绩好,阿公很欣慰,每逢家里来客人都会夸赞我几句。然而我不知道的是,阿公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上高一后,阿公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有一个周末,我回家看阿公,阿公明显瘦了很多,走路需要人搀扶,我很心疼,可又无能为力。那一天,阿公当着众人,颤颤巍巍地把手上戴的金戒指摘了下来,交到我手中——这是阿公身上最值钱的东西了。我推托不过,只好收下,转过身,当下眼泪夺眶而出……后来才得知,阿公曾说过,本来戒指要留给大哥的,但因为素来最疼我,就给我了。年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里,阿公终于还是走了,当我得知消息回到家里时,阿公已经长眠在古大厝中,我跪在灵前,泪如雨下。

自那时起,每次我回家和离家前,都要到古大厝的厅堂里,恭恭敬敬地点起三炷香,向阿公汇报我的近况。年7月,我拿着新鲜出炉的博士毕业证书,喃喃自语:阿公,孙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前些日子的一个晚上,又梦见阿公了。还是十几年前的旧模样,翘着燕尾脊的古大厝中,茶香四溢,收音机里唱着热闹的高甲戏,阿公那饱经沧桑的脸上还是一如既往的慈祥,而且似乎长胖了一些。阿公,儿孙们都很想念您,您看到了吗?

(注:本文发表于年2月2日《南安商报》九日山副刊)

童年四季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一座古朴幽雅的红砖大厝,一片种着四季时蔬的绿色菜园,屋后绵延起伏的群山,承载着我魂牵梦萦的童年记忆。童年四季,就在这美丽的画卷里时序轮转。

童年的春天,是从艳丽的桃花开始的。大厝附近种着一棵桃树,春节过后不久就见满树的嫩叶中探出几颗花骨朵。一颗、两颗……继而开满整片枝丫,天地间的春意开始盎然。一年之计在于春,村民们开始了一年的劳作,翻地、施肥、插秧,忙得不亦乐乎。憨厚勤恳的老黄牛,一遍遍地翻着沉睡了一季的土地。清明前后,万物生长渐入佳境。一簇簇红艳艳的杜鹃花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分外美丽。那时候,小伙伴们热衷于做一件事情——抓蜜蜂。我们找来家里闲置的塑料袋,小心翼翼地走到盛开的花朵跟前,瞅准蜜蜂,连带着花朵一起套在袋子里。我们还专门准备了一个木箱子,把蜜蜂放到箱子里,梦想着蜜蜂在里头酿造蜂蜜,只不过从来没成功过。

童年的夏天,总是伴随西北雨的记忆。金黄的稻谷成熟时,父辈们带上镰刀,一茬茬地收割一季的希望。天气晴朗时,必须把稻谷倾倒到大埕上,摊开在阳光下。我们小孩子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晒稻谷时帮着照看。西北雨来得很急,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中午就风云突变。“收稻谷喽……”一声叫喊之后,全家人都纷纷围过来,与西北雨抢时间。闷热的天气下,大伙争分夺秒地忙碌着,只为保留辛勤耕耘的果实。收完稻谷后,经常会觉得浑身难受,因为脱落的稻芒会黏附在皮肤上,如同针尖一样。夏季闷热的夜里,大家会聚在大埕上聊天。搬几个小凳子,泡上一壶茶,大人们聊得很开心,小伙伴也有自己的乐趣,捉迷藏、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偶尔会抬头望着天上的星星月亮,感受神秘的夜空。

童年的秋天,有许多美味的乡间野果。每年农历八九月,是孩子们非常盼望的时节。大人们上山割芒草,常常会顺带摘一些野果回来,最受大家欢迎的野果非仲尼莫属。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仲尼的大名叫桃金娘。成熟的仲尼乌黑发紫,饱满多汁,咬一口异常甜美,吃下去生津止渴,舌头牙齿都会染成紫色。与仲尼齐名的是一种叫车籽的小果实,体积比仲尼小得多,大人们经常是连枝带果一起采摘,回到家再一颗颗挑选出来,浸泡盐水后,捞一把就塞进嘴里,顿时一股酸酸甜甜的感觉就充斥了整个味蕾,说不上的惬意。偶尔我们还能吃到更为甘甜的山柿。山柿只有枇杷大小,但其味道异常甜美,如同裹了一层蜜。

童年的冬天,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活动。老家崇道信佛,有着丰富的民间信仰活动。冬至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搓丸子。将糯米磨成浆,沥干水分变成黏稠的糯米粉,将它搓成丸子的形状下锅煮熟,就是一道美味。老家非常重视冬至,将之当做新一年的开始。妈妈说,吃了冬至丸就长大一岁了——那时候总是盼着长大。农历十二月十五,当地庆祝神仙的诞辰,这一天的民俗活动非常热闹,晚上都会放映露天电影。小时候,乡村的娱乐活动还很匮乏,因此露天电影成了我们最大的企盼。草草吃过晚饭,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地赶到大银幕前,好奇地瞅着放映机。当然了,童年的我们对电影的剧情一知半解,我们所追求的是那种聚在一起玩闹的氛围。除夕之夜,小伙伴们换上新衣裳,高高兴兴地从父母手中接过压岁钱,伴着“贺正”热闹的鞭炮声沉沉地进入梦乡……

岁月的年轮,就这样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四季的轮回,就这样变换了一季又一季。童年的四季,就那么纯真着,幸福着。那时,盼望着长大,盼望着走出大山。而今天,当我生活在大都市中,却分外想念故园的一切。但愿在今晚的梦里,还能见到童年的四季。

(注:本文发表于年10月6日《东南早报》功夫早茶)

编对联

闽南地区的房屋,常有厝名。厝名通常写在门楣上,以“某某居”命名。作为配套,两侧的大门石柱上需要一副藏头联。我家的房屋就叫新园居,因为宅基地原来是一片新开发的菜园。大门对联曰:新程顺展期双杰,园桂盛荣腾万芳。意思是说,崭新的前程要顺利发展,就得期待我们兄弟两人(我哥和我的名字都含有杰字);园子里的桂花香飘万里,芬芳怡人。这副对联无疑是对我们兄弟的期许和鼓励,饱含传承之意。这副对联是当年建造房子的时候请人编的,彼时我尚年幼。

几年前,六叔建了新房子,让我编一对大门联。当时就想,好歹我也读到了博士,整整读了20年的书,这件事情无论如何也得做好。便冥思苦想,又找人求教,终于编出这么一副对联:嘉树繁茂盈瑞气,园宅昌盛焕光辉。因为我们姓叶,所以对联里用了嘉树两字,表明与叶姓有关。对联意思是说:美丽的大树枝叶繁茂,充盈着祥瑞之气;园里的住宅兴旺发达,焕发出灿烂的光辉。后来,六叔家的大厅也需要一副对联,我又编了一副:嘉倚琦山添锦绣,园兴鹭水铸辉煌。我们那一带叫琦园,琦山表示琦园的后山。当时六叔在厦门做机械设备方面的生意,鹭水代表厦门,铸则与机械有关。整副对联的意思就是:房屋背靠琦园后山,增添了锦绣之色;园宅是在厦门做机械生意之后建造起来的。这副对联得到了亲人的广泛认可。

再后来,五叔也让我编对联,也是用于大厅。我想了很久,编出这么一副:锦盈异彩兴凌云远志,园焕光辉冀鼎新前程。我们那一带叶姓堂号叫“凌云衍派”,以其位于凌云山下而得名。五叔名叫志超,堂弟叫新杰,上下两联分别将其名字嵌入其中。整副对联的意思是:锦缎里萦绕着奇异的色彩,兴起我们凌云叶氏的远大志向;园宅焕发光芒,更要期冀新杰创造崭新的前程。五叔很高兴,觉得意思表达到位了。

今年过年回家,到两位叔叔家走走,看到自己编的对联被雕在石柱上,还是蛮开心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的书法实在一般,这几副对联都是用电脑上的字体打印出来,再雕刻上去的。我想,以后要加强一下书法训练,以后编写一条龙,那就更有意义了。

(注:本文发表于年6月17日《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台风记忆

盛夏时节,又到了台风光顾的时候了。这几天,又有超强台风即将登陆,电视上、广播里滚动播出着台风的相关消息,提醒人们注意防范风雨。果不其然,昨天夜里开始风雨交加,大风裹胁着豆大的雨滴,拍打着窗户,试图从窗缝灌进来,这熟悉的场景勾起了我对于台风的记忆。

老家在闽南的一个小山村,每年都会遭受台风侵袭。说来也巧,我小时候看的第一本作文选,有一篇文章就是讲防台风的。时代久远,书名早已忘记,但里面关于台风的描述,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我最早的知识启蒙。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台风不是从台湾吹来的风,台风天要关好门窗,要储备好食品和日常用品等。

对于台风的直观感受,则是在父辈们分家后。那时候,爸爸长年在上海经商,留下妈妈和我们姐弟在家。一天夜里,我迷迷糊糊地听到窗外呼呼的风声,一阵接一阵,当时不懂,还以为是哪户人家的猪没有关好,叫了一夜呢。第二天醒来问妈妈,才得知台风过境,那阵阵响声就是台风的“杰作”。那时候,我们家还只是一层楼的小平房,楼梯间是用砖头简易垒成的,并不结实。这个楼梯间在台风的肆虐下倒塌了一角,把厨房间的锅碗瓢盆都给砸了个遍,但晚上我们也不敢起来查看。台风过境,给村人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年久失修的房子屋顶都被掀走了几块瓦片;正在抽穗期的稻子倒伏一地,严重减产;树木的枝干横七竖八地散落一地……台风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自那之后,每逢刮台风的晚上,奶奶总会到家里来陪伴妈妈,让我到古大厝跟爷爷一起睡。小时候,爷爷最喜欢我了,见我过去,总会像变魔术一样,从不知什么地方掏出糖果和饼干,然后慈爱地看着我吃完。跟爷爷住在古大厝里,虽然受到台风的影响停电了,但伴着摇曳的烛光,听着爷爷讲的故事,纵然窗外风大雨大,我也睡得很香很香。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对台风已经是习以为常。见过了狂风骤雨,深知还是家里最温暖。今夜,台风再次无情地肆虐大地。然而,屋里是平静而温暖的。望着身旁熟睡的妻儿,我不由想起一首闽南语歌曲《六月天》:“若是风台天,我会陪伴你,地动的时候我会保护你。”或许,家人的守望相助,就是对付恶劣天气的最好武器吧。

(注:本文发表于年8月8日《东南早报》功夫早茶)

阳光普照的日子

周末的早晨,房间里装满了阳光,暖暖的让人感到惬意。小宝贝躺在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奇地打量着周围。许是周末的缘故,小区里少了些喧嚣,多了些从容淡定。

小宝贝出生快6周了,稚嫩的小脸上时不时会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那是欣喜的笑容,抑或是极大的满足?记得产房门前的焦急等待,从走廊的这头踱到那头,在内心默默祈祷一切顺利,晚上9点多,妻发来短信:“男孩。”这两字,让我悬着的心最终落地。不久,产房的大门打开了,护士推着小宝贝出来。刚出生的小家伙蜷缩在被子里,眼神里透着些许胆怯,但更多的则是好奇。那一瞬间,我的心融化了——生命中的小天使终于来了。那晚上,我只睡了2个小时,不断地给亲朋好友打电话,告诉大家我终于“升级”了——从小时候起,我就很喜欢小宝宝,现在,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宝贝了。

小宝贝出院回家后,我开始学着适应新的角色。当然了,给小宝贝换洗尿布、洗澡这种事情,有小宝贝的奶奶代劳,我充其量就是打个下手。更多的时候,我就是抱抱小宝贝,给他听听音乐,观察他的一笑一颦,我乐在其中。小宝贝的出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节奏,这种改变,是甜蜜和幸福的。现在,我会尽可能地早回家,陪陪他,抱抱他。小宝贝于我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命的延续,也在于个人的成长和完善,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牵挂。小宝贝呀,爸爸妈妈最大的幸福,就是陪伴你健康成长。

小宝贝起名叶博源,这是他爷爷给起的。博,博学多才;源,源远流长。同时,我是厦门大学的博士,博源也有源于博士之意。博山炯炯氤香雾,源水丛花无数开。小宝贝呀,我们希望你长大后,成为一个博学谦虚的人。

已是冬天时节,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这满屋的阳光带来了浓浓暖意。希望我的小宝贝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快乐成长。

(注:本文发表于年12月23日《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趣谈中秋博饼

秋意渐凉,又到了一年中秋佳节。古往今来,中秋给世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感受,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豪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企盼;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愁。然而,在广袤的闽南地区,中秋佳节洋溢的是喜悦和欢乐——因为有博饼习俗的存在。

博饼虽起源于厦门,兴于厦门,实则与南安有着很深的渊源。据传,博饼是郑成功在厦门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命部将洪旭发明的。此习俗后来被民间百姓所继承,并逐渐由厦门推广至整个闽南地区,成为闽南中秋传统。

第一次接触博饼是在厦门大学。年研究生入学时,恰逢中秋时节,班级组织在厦门珍珠湾海滩聚会。节目的最后,是大家一起博饼。刚开始时,我还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什么样的点数才算中奖。随着游戏的进行,我渐渐明白了什么是一秀,什么是二举,什么是对堂,什么是状元。博饼的背后是严谨的概率论,一秀、二举份额最多,但也最容易掷出来。大家轮流掷了一圈又一圈,很快就把这两种入门级的奖品领完了。掷骰子的人使尽浑身解数,都想博一个状元出来,围观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大碗——这场景,实在是太热闹了。终于,有手气绝佳者掷出了状元,其欢呼雀跃之状好似真的中了状元。虽然奖品并不贵重,但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连呼过瘾。

在厦门的那几年里,每年的中秋前后都能参加好几次博饼,有师门组织的,有同学组织的,也有朋友之间一起玩的。每次博饼都特别开心,觉得博到的状元真的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气——或许,这也是自我暗示的心理吧。博士毕业之后,离厦赴沪,博饼的机会随之减少。去年中秋期间,在沪工作的同学组织博饼。饱餐美食之后,我们让服务员搬来一个大瓷碗,同时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六粒骰子,开始了异乡的第一次博饼。当“叮叮当当”的声音响起时,久违的感觉弥漫在心间,兴奋的细胞瞬间被激活了。此役,我战况甚佳,接连拿下了状元、四进、三红等高级别奖项,满载而归。同时,我们也许下了一年之约:来年的中秋,大家不见不散!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转眼之间,又是一年中秋到了。虽然身处异乡,但故园的习俗又岂能忘怀!这富有趣味的博饼习俗,定会延续下去,陪伴闽南游子的团圆之夜。因为,中秋的意义在于团聚,也在于喜悦。

(注:本文发表于年9月21日《南安商报》九日山副刊)

那个夏天

初夏的午后,沏一杯茗茶,任缕缕香气氤氲整个房间。抬眼窗外,蓝天悠悠白云朵朵,思绪在瞬间,飞回到11年前——年的那个夏天。

年夏天的主旋律是高考。高中三年的酸甜苦辣,最终在两天时间里,定格成试卷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标点。走出考场,并不意味着解放。那些日子里,填报志愿、等待高考成绩、等待录取结果、收到录取通知书,每个阶段都是折磨人的过程。我虽然考得还不错,但还是以8分之差作别人大,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命运的绳索牵引着我到了江南大学,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只能接受。

那个夏天,就是在这无尽的等待中悄然走过的。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我重新写起了日记。高中时期,我曾经一度非常痴迷写日记,每天乐此不疲地花上半个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琐事。然而在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还是无奈地搁下了笔。高考之后,日记又成了我的精神寄托。散文、诗歌、随笔,都是日记里出现过的形式;亲情、友情、爱情的憧憬,都是日记里出现过的内容。为了整理高中时期的作文,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命名为《梦飞起点》,将自认为还不错的文字收录其中。或许在我的内心里,潜藏着一个文学梦吧。

那个夏天,听歌也是我的乐趣之一。那时,网络歌曲刚刚开始流行,草根歌手凭借网络的传播,开始唱遍大街小巷。一曲充满浓郁校园民谣味道的《丁香花》感动了无数人,也感动了我。我买来磁带,一遍一遍地听,感受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这首歌,最终也定格成青春的记忆,在那白衣飘飘的年代里,寄托着曾经的感动与梦想。

那个夏天,我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QQ号码,并沿用至今。刚开始使用QQ时,并没有什么好友,就随机添加网友,聊天的内容基本上是问对方是哪里人、做什么事之类,现在回想起来十分幼稚,但却是真实的过往。

在录取结果出炉后,我开始憧憬大学生活。那时,我对于大学是十分向往的,因为高中老师总是说,熬过三年高中,到大学就轻松了。在我的概念里,大学是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地方,是让我们学习专业知识,以此到社会上大显身手的地方。我曾经憧憬过的大学生活,是张弛有度的,可以在学习之余凭着自己的知识做做家教赚点钱的。那个夏天,有一段时间我到上海玩,每天兴致勃勃地跑到南京路步行街,随便逮着一个外国人,就在那里与他用英语聊天,或合影留念。现今想来,不禁莞尔。

11年前那个交织着紧张、焦虑、希冀、梦想的夏天,承载着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构成了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梦想的种子,或许在那一刻就已悄然种下。那个夏天,一直在我的日记本里,也一直在我的心里,不曾走远。

(注:本文发表于年7月7日《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歌仔戏情结

一天晚上,漫步于环岛路木栈道。行至曾厝垵路段时,耳边传来一阵咿呀吟唱的音乐声。凝神一听,只觉得万分熟悉,再一细想:哦,歌仔戏!原来,曾厝垵海边的天后宫正在播放电视歌仔戏《罗通扫北》,那熟悉的七字调、都马调仿佛久别重逢的故友,激荡着我的心扉。而我的思绪,飞回到了遥远的从前,想起了我的歌仔戏情结。

我的家乡在南安的一个小山村,村里每年都会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晚上唱大戏或者放映电影。在那精神生活尚显匮乏的年代里,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还记得年的农历十二月,当时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在那次民俗活动的晚上,照例是放映电影,只是放映的电影有点特别,不是以前熟知的武打片或警匪片,而是歌仔戏——台湾的电视歌仔戏。起初,我是挺扫兴的,觉得这咿咿呀呀的戏剧只属于老年人。哪知在看了一集之后,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电视歌仔戏,不仅传承了歌仔戏的精神,更是加入了许多特效和武打场面——这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是非常绚丽的。因此,许多如我一般大的小孩子,都迷上了电视歌仔戏。时隔多年之后,我仍然清楚地记得看的那一部歌仔戏叫《红尘奇英》,由台湾著名小生李如麟扮演主角李广。此后的数年时间里,经过多方寻觅,我终于在年,从南安的一家音像店里淘到该剧的VCD,如获至宝。

我的家乡与台湾仅隔一湾浅浅的海峡,因此架设电视天线可以收看到台湾的电视节目(彼时,农村尚未普及有线电视),这也为我的歌仔戏情缘奠定了基础。自从看了《红尘奇英》之后,我常常在课余时间守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各个电视台所播放的歌仔戏(套用现在的网络语言说,这就叫追剧),如《洛神》、《狄青》、《君臣情深》等等。那悠扬的腔调,精彩的剧情,让我陶醉其中。

如今,在厦门重逢歌仔戏,实在是万分激动。伴天风海涛,听醉人曲调,品古今兴衰事,亦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坐在戏台前的石椅上,我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出电视歌仔戏。我相信,我的歌仔戏情结必将持续下去。

(注:本文发表于年3月13日《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我的考研之路

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来得特别早,在1月5日,与厦门马拉松是同一天。考研,马拉松,都是我生命中值得铭记的事件。两件事乍一看没多大关联,但其实都诠释着拼搏与坚持,正是这种坚持,才让生活更加精彩。

于是,我想起5年前考研的风风雨雨,心里,仍似有千言万语。

彼时的我,在大学里沉浮了三年,在经历了“高开低走而后奋起”的阶段后,对未来迷茫了。这种迷茫来源于对专业的不感兴趣。在大一时,我就光荣地挂了一科工科制图,这也是我整个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所挂掉的惟一一门课。于是,年的寒假里我郁闷了好几天。后来,开始接触专业课了,面对似乎永远做不完的实验,我验证了一件事情:当初读这个专业真的是个错误,这个错误不像郑愁予在诗歌《错误》里所言的“美丽的错误”,而是一个很不美丽的错误。如此,逃离工科的念头,或许在那时就根深蒂固了。

学校规定,挂过科的不能保送研究生,再加上我的专业成绩也没有达到数一数二,保研的路自然被堵死,我只能义无反顾地踏上考研的征程。

既然讨厌所学专业,那就换吧。年寒假,我跟高中班主任联系时,他建议我读管理类专业。其实当时,我对管理类专业真的毫无了解,但也就这样确定了要选管理专业。

选择学校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那个时候真的很迷茫,一有什么消息就马上去看,去联系。厦大是我高考的时候放弃掉的,但在读了本科后才发现厦大真的挺好,因此厦大是备选方案之一。当时听说上一届的师姐有考到同济大学的管理类专业,于是也把同济大学列入备选目标。忘了经过多少次纠结,最终选择了厦大。

再之后就是找资料,开始进入考研的实质复习阶段。选择辅导班也真是一个让人头痛的过程。这家宣称年命中率90%,那家宣称大题全部命中——反正各吹各的调。我一口气报了所有科目的辅导班,有现场班,也有视频班,反正就是图个心理安慰吧,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己。

一直觉得,考研或许比高考还难还累,因为高考好歹还有老师从头跟到尾,按部就班地复习就是了,而考研却是很个性化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拥有强壮的身体才能在自习教室占到好的座位,必须有强悍的心理才能应对模拟考试中的一个个大红叉。总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劳心,而且劳力。更何况我还是“三跨”——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这是所有考研类型中最难的了。

我的考研结果差强人意,最终幸运地考上了厦大企业管理专业,却也是身心俱疲,况且入学成绩也不太好。回想刚读研的那一年,心里或多或少有点自卑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都比自己厉害——彼时,我就是不折不扣的屌丝吧。虽然如此,我还是逐渐从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再次重复了本科阶段的从低谷中奋起的过程:从入学时的三等奖学金拼到了研二时的二等奖学金,而在后来硕博连读的博士阶段中,我连续三年拿到一等奖学金,这或许就是对自己付出的努力的最好肯定吧。

而今,当我在厦大“闭关”四年多之后,也真正到了该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了。记得有一次聊天时,妈妈回忆了我当初考研的种种,说很担心当时如果没考上该怎么办。或许,我该感谢命运之神的眷顾,没有让这种事情发生。

(注:本文发表于年1月30日《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弘扬叶氏文化,展示叶氏风采

编辑:叶树福

投稿:省叶氏委员会邮箱fjsyswyh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bof.com/xszb/523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