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跳动就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匀速、规律,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如果在均匀的心跳中,突然有心脏搏动提前发生了,如同“抢拍子”一样,就称为“早搏”。
为了让大家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心脏的结构说起。从结构上来看,心脏可分成四个部分,上部是左、右两个心房,下面对应左右两个心室。控制心跳的总司令部位于右心房上缘的叫做窦房结的组织。
为什么窦房结能控制心跳呢?
因为窦房结内有特殊的神经细胞,会像萤火虫那样有规律地放电,心脏的肌肉就按照它的指令有规律地收缩,产生搏动,也就是通俗说的心跳。
当然,这种电流是非常微弱的,不会被人感觉到。由于正常的心跳是按照窦房结的指令有规律的进行的,所以医学上把正常的心跳命名为窦性心律。
(心脏解剖图)
窦性心律是不断变动的。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窦性心律的心率--也就是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应该在每分钟60到次之间,但这并非绝对。有人生来稍微偏慢,有人可能稍微偏快。而且,每个人在一天当中也必须是变化的。这和人的身体活动、情绪变化、体位改变都有关系。
一般而言,超过次/分,我们称之为窦性心动过速;而低于60次/分则称之为窦性心动过缓。不过,如果你的心率总是超过次/分或者慢于60次/分,也不必过于恐慌,医院找心律失常专业方面的医生进行咨询。
如果心跳不是根据窦房结正常发出的指令跳动的,那情况就相对复杂一些,我们称之为心律失常,说明心脏有会异常放电的病灶。医生必须在犯病的时候捕捉到心电图,才可以判断这种心律失常起源于心脏的哪个部位,从而找到病因,对其进行治疗。
医学上根据早搏产生的起源不同,通过心电图等仪器检查后可以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房室交界性早搏。尽管早搏的不同起源可以将早搏进行分类,但不同种类早搏给人的感觉都是心跳的不规律、不整齐,单纯通过数脉搏、听心跳是很难准确判断早搏的具体种类,现代医学都是通过心电图检查来确定早搏的具体种类。
“早搏”是啥感觉?很多早搏患者的描述是——“心脏突然连着跳了两下”、“心脏少跳了一下”、“心脏突然跳得重了一下”等。有的患者有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疲乏等表现,但也有患者无任何不适。
早搏感觉的严重程度往往与患者主观敏感性、病程长短、早搏数量等有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关键。
“早搏”就是心脏病?有人认为,出现早搏就是患了心脏病,担心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其实不然。
早搏虽然是心脏不规则的跳动,但并非皆由疾病引起。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激动、疲劳、吸烟过多、大量饮酒、喝浓茶、服用某些药物,甚至便秘都可能引起早搏发作。还有些早搏无明显诱因,可能与工作节奏快、缺乏体育锻炼有关。所以,并非所有的早搏都是病理性的,这些早搏称为功能性早搏,属于良性范畴,它本身对身体不会构成威胁,原则上无需治疗。对于偶尔一次早搏,不必过度在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非心脏疾病患者也可能会因其他疾病发生早搏,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低血钾、发热等。也不排除心脏本身疾病引起早搏,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
有了“早搏”怎么办?面对心脏早搏,一般人很难自行判断性质,医院查清引起早搏的病因和诱因,评价早搏的严重程度。一过性早搏患者:尤其是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过早搏动,应首先治疗诱发早搏的疾病,只要去除诱因,早搏即可消失,大多不需特殊治疗。早搏持续存在的患者:如果没有不适症状,也可暂时不用药物治疗,但要定期复查超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如果伴有明显症状,首先应明确症状是否与室性早搏有关,其次是解除心理压力,必要时可短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些患者早搏比较顽固,使用药物并不一定能使其全部消失,对此不要一味加大药量,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早搏患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低血钾等危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的室性早搏,需要积极治疗诱因和病因以及对症治疗,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早搏的治疗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是治标的,只有针对病因和诱因的治疗才是治本的。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才是早搏治疗的首选方法。过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会有一些副作用。1心脏保养秘诀卧具适当
一般而言,床头要比床尾适当高一些,枕头高低适度,对心脏血液回流有益处。心脏功能较弱者,休息时可采取半卧式,这样可减轻心脏的负担。
保证运动
每日快走40-60分钟可有效增强身体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脂肪代谢,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脏大有益处。经常参加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人,心肌功能要比不活动的人强壮的多。除此之外,太极拳、散步、中慢速跑步、骑自行车、爬山、游泳等,都适于心脏的保健锻炼,具体运动项目要根初各自的实际情况辨证施练,老年人则不宜参加过于激烈的竞技运动。
合理饮食
心脏饮食保健的基本要求是:营养丰富,清淡多样。提倡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盐饮食。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心肌的发育和血脉运行都需要消耗高级蛋白质,要及时补充;如胡桃,鱼等。另外,喝水对血脉的畅通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每天注意补充水分远好于很少喝水。历代养生家都主张渴而后饮。
2心脏救护常识遭遇心脏骤停,现场的发现人是救治关键,拨打是首先要做的事。
在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应先拨打急救电话,简要说明一下情况和所处的位置,再进行胸外按压。如果有别人在场,让别人拨打急救电话。
你打了吗?胸外按压,你做了吗?遭遇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这也是是心肺复苏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年更新版的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中,对心肺复苏的程序进行简化,强调胸外心脏按压的重要性,心肺复苏顺序从原来A(开放呼吸道)-B(人工呼吸)-C(胸外心脏按压)改为C-A-B;未经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可只进行胸外按压。
操作方法跪在患者一侧,双手掌根部相叠、手指交叉相扣,掌根部置于胸部中央双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手臂伸直,连续用力快速垂直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儿童和婴儿要达到胸廓1/3前后径)。
注意:未经心肺复苏培训者可只进行胸外按压,不必吹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胸外心脏按压时,患者体内发生了什么?
3如何正确选择补氧措施1呼吸系统疾病
常见的有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气管炎等,上述疾病建议在家采用鼻导管或鼻塞“低流量间断吸氧”,氧流量1~2升/分钟,因这些疾病除缺氧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CO2储留,氧流量过大、浓度过高会造成肺功能下降,不利于CO2的排出。
2心血管系统疾病
常见的有冠心病(心绞疼)、心梗、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无论是缓解期、还是发作期,除缺氧外一般不伴有CO2储留,每次吸氧时间长短因病情而定,建议每次吸氧10~30分钟,否则体内难以达到相应的氧含量。
3脑血管系统疾病
常见的有脑梗塞、脑供血不足、脑外伤、脑出血、神经血管性头疼等。
常见的吸氧设备
1氧气袋
充满气后约50升氧气,使用时的最高压力是10.0kpa(附加压力相当于0.1个大气压),如果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按2升/分计算,则可用25分钟左右,前10余分钟压力高氧气会自动流出,后10余分钟因压力降低需用力挤压氧气袋后氧气方可流出。充满气后即便不用放置几天氧气会部分流失。
优点:价格低廉,充气方便,危险性小。缺点:使用不便,含氧量少,不能长期保存。
2氧气瓶
常用的有2升、3升、4升、6升、8升、10升、15升、40升等型号。使用时氧气流量可以任意调节。不同型号氧气瓶灌满氧气(按个大气压计算)后的含气量为:2升=升氧、3升=升氧、4升=升氧、6升=升氧、8升=升氧、10升=0升氧、40升=0升氧。
优点:使用方便,氧气流量任意调节,可以长期保存。缺点:一次性投入较大(几百~上千元),携带不便。
3制氧机
开机后氧气会自动流出,纯物理制氧,不需任何添加剂,氧浓度可达90%左右。
优点:使用方便,不需换气,纯天然。缺点:一次性投资较大,不宜携带。
4化学制氧剂
化学制氧剂市场售价几百元,产氧量的多少取决于投放化学制剂的多少,一般二袋制氧剂可产氧20—40升,个别人感觉有异味,一旦投入制氧剂后中途无法终止化学反应,即便不吸氧气也不能回收。
优点:适合外出旅游携带。缺点:氧流量小,持续时间短,平时消耗品较贵,使用非常不便。
5负氧离子发生器
开机后可产生一定量的负氧离子,不稳定的特性对室内空气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一般来讲很难改变室内氧浓度,因此靠负氧离子发生器治疗缺氧性疾病缺乏理论依据,很难起到想象的预防保健作用。适合于长期卧床或很少外出的慢性疾病患者的室内空气消毒,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优点:使用方便,能起到净化居室空气的作用。缺点:不能提高室内氧浓度,对缺氧性疾病起不到保健治疗作用。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