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搏动,简称早搏,又称为期前收缩,是指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是频发,可以规则或不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之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三联律,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一、分类
按照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
1.房性早搏
心电图特点
(1)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窦性心律的P波不同(部分P波后可无QRS波群)
(2)P-R间期0.12s
(3)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多由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
(4)常伴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包括早搏在内的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短于正常PP间期的2倍。
2.交界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点
(1)P波与QRS波群无传导与被传导关系,P波可位于QRS波群之前、之后或与QRS波群融合。
(2)若P波在QRS波前,则PR间期0.12s,若P波在QRS波后,则RP间期0.20s。
(3)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多由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
(4)多伴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特殊情况可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包括早搏在内的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期等于正常PP间期的2倍。
3.室性早搏
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提早出现,其形态异常,时限大多0.12s,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ST随T波移位,其前无P波。偶见室性早搏逆传至心房的逆行P波,常出现于室性早搏的ST段上。
(2)多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3)基本心律较慢时,室性早搏可插入于两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型室性早搏。
室性二联律: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
室性三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
二、临床症状
早搏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三、检查方法
心电图对早搏有诊断意义。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详细记录早搏发生的多少,发生的规律,治疗效果等。
四、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早搏,大多不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宜解除顾虑,由紧张过度情绪激动或运动诱发的早搏可试用镇静剂和β-受体阻滞剂。
频繁发作,症状明显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宜尽快找出早搏发作的病因和诱因,给予相应的病因和诱因治疗,同时正确识别其潜在致命可能,积极治疗病因和对症治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