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建筑被拆引争议
南国早报记者杨再睿文/图
“拆了,你再也找不到那个地方了。”3月24日,在记者“按图索骥”前往贵港市寻找原贵县印刷厂时,当地的居民李先生向记者说道。据称,贵县印刷厂旧址是两层欧式建筑,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如今,已成一堆废墟。这栋建筑被拆,在当地引发热议
现场
欧式洋楼变成一堆废墟
3月24日,记者前往贵港市港北区人民东路,探寻原贵县印刷厂旧址。通往原印刷厂的路面坑坑洼洼,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印刷厂边上的几栋大楼里,不时传出拆楼工人打墙钻孔的声响。
走进印刷厂大院,记者发现,原来屹立在院内的印刷厂旧楼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废墟。青色的墙砖躺在地上,不远处,几名工人正在捶打着墙砖。由于正是中午时分,用于拆楼的两台挖掘机没有作业。
“我们一个月前就在动工拆顶了,现在工作进展还算比较快。”一名在现场拆楼的工人说,房子的整体在一周前已经拆除完毕。“房子的主体质量不错,这样的房子拆了还是蛮可惜的。”他说,在拆除之前,当地有不少市民前去拍照留念。
此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和印刷厂旧址处于同一条街道上,具有相同建筑风格的神父楼、修女楼也被拆掉了一半。
声音
部分网友质疑保护不力
贵县印刷厂旧址是贵港城区保存最完整的洋楼,被拆后,一度成了当地群众电视问政的热题。不少网友更是将议题反映至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保留下来的希望渺茫了。”网友“涂艺家”说,旧城改造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贵县印刷厂位于郁江北岸的堤路园片区,已经在规划范围内了。另有网友称,印刷厂旧址虽然经历风雨,但如今没有任何单位在里面办公,没有了实际意义上的使用价值。
“使用清代墙砖,且主体是欧式风格,建筑美观,此外房子先后用作图书馆、报馆和印刷厂办公楼,具有厚重的文化底韵,理应保留下来。”网友“洛淼”称,这样的建筑留存,作为当地文物保护的机构应该及时和住建部门进行沟通。“洛淼”的观点得到不少网友的支持。
在跟帖之余,也有网友支招,他们建议当地博物馆能够将房子保留,修葺加固,“这是活生生的贵港历史教材啊”。
调查
当地最完整的洋楼建筑
记者经过走访并查阅县志得知,贵县印刷厂原是贵县五门城内的清朝城守署跟劝学所的原址。上个世纪30年代,贵县兴起了拆城墙建街道的浪潮。根据民国《贵县志》记载,年,城守署的旧址被改建成两层欧式的小洋房,被用作图书馆的驻地。
贵港市作家协会理事杨旭乐受访时称,这座民国时期建筑物,是用贵港老城墙的城墙砖建造起来的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房。上个世纪30年代,大量城墙被拆除,当时政府就把城墙砖用来修建公共建筑物,比如中山纪念堂、县立中学、法庭、大市场,也包括这座图书馆。这座老建筑前身是清代城守署及劝学所原址,就是那时改建为两层欧式小洋房的。它曾先后作为贵县图书馆、教育局、修志局、国民党县党部、民国《贵县日报》报社驻地等,新中国成立后成为贵县人民印刷厂办公楼。
“我以前曾在印刷厂对面的达开高中上学,常去那里玩耍。”杨旭乐称,根据史料记载,该栋建筑曾是解放军进城后的驻地,拆除前,该栋楼是当地最完整的洋楼建筑,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回应
文化部门没有提议保留
“它不是贵港市的文物保护点。”3月25日,贵港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受访时称,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曾经走进印刷厂内,对整个楼房进行摸排探访,对该栋建筑进行了记录和拍照,但一直没有进行登记。
“作为‘舶来品’建筑风格,有一定的观赏性,且经历风雨,具有保留的价值。”该负责人称,在走访中,不少群众也提出保存的建议,但由于该片区属于旧城改造的范畴,是征拆工作的重点,被规划在内。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旧城改造过程中,曾有人提出过建议,希望保留该栋建筑,将之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一旦登记为保护单位,则需要维护。在维护中,遇到旧城改造,倘若造成楼房的破损,没有人愿意背黑锅。”该工作人员说道。
3月22日,贵港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在答复上称,该段路位于郁江北岸地园路片区,根据城市规划,堤园路片区将建成贵港市新的城市活力区,承担贵港市金融、商贸、居住等功能,创造集商业、创意办公、旅游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滨水特色片区。该建筑年久失修,周边建筑破败不堪,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且该建筑没有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保留意见。
建议
部门间应保持话语权均衡
曾参与起草《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的著名文物保护法律专家马骋受访时称,具有特色的建筑,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也是文化名片,保留下来,可以让后人瞻仰。在闻及贵港市原贵县印刷厂被拆掉一事,他称,应该保留这样的建筑文化记忆,在旧城改造中,文物保护单位和当地住建规划部门应该保持话语权的平衡。
“特色建筑的保留,并不是现代化的金融、商业等蓝图能够代替的。”在阅完印刷厂原全景大图后,马骋说,该栋房子是巴洛克式建筑,且具有文化背景的积淀,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旧城改造启动之初,就应该站出来提出意见,和住建规划部门进行协同商量,在兼顾特色建筑和旧城改造的同时,拿出一个合情应景的规划。
马骋说,首先,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应该是连成一体的,在文物保护法出台后,更是注重古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其次,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应该争取将之纳为保护范围,多听取民众的心声,和规划部门一同提出方案,递交给政府,完成文化记忆的留存。
全文刊登于年3月29日《南国早报》A13版“八桂点击”
详情请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