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DiegoPenela和AntonioBerruezo等人发表在《HR》年12月刊上的一篇题为《纯正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频发室性早搏可以导致心功能恶化。成功消融室性早搏可以改善心功能。部分诊断为“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的患者在成功消融室性早搏后,心功能得不到改善,此类患者可能预后不佳。而诊断“纯粹的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依赖于随访。如何在接诊病人之时就识别“纯正的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对于患者的风险评估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人群来自5家中心;入组人群:频发室性早搏(负荷4%)+LVEF50%;排除标准:二尖瓣环和主动脉瓣环人工瓣膜同时判定为左室起源室性早搏。
入选患者在入组时接受了3个月最佳的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消融后早搏消失且观察20min无早搏复发定义为即刻手术成功。术后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
随访12个月LVEF提升大于5个绝对百分点认为是超声有反应。持续成功消融定义为在随访第6个月、第12个月早搏负荷减少>80%。既往无明确诊断结构性心脏病、消融后12个月LVEF50%,定义为“纯粹的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pure-PVCinducedCM)”。持续成功消融患者,LVEF无改善,定义为“室性早搏恶化的非缺血性心肌病(PVCworsenedNICM)”。未达到持续成功消融,且LVEF无改善的患者,剔除出研究分析。
消融前有32%的患者(50人)既往诊断过有结构性心肌病(66%为缺血性心肌病)。剩余的例患者,93例(89%)患者即刻消融成功。74例患者持续消融成功(71%)。19例复发的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现了室性早搏负荷降低,并出现LVEF正常化,此类患者定义为“纯粹的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
总共随访分析了81例患者,40例诊断为“纯粹的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41例患者诊断为“室性早搏恶化的非缺血性心肌病”
纯粹室性早搏诱导的心肌病较室性早搏恶化的非缺血性心肌病,LVEF提升更为明显(19±9vs3±8绝对值;p0.)。但BNP降低水平(±vs±pg/mL,p=0.9)和NYHA分级降低水平(0.8±0.8vs0.5±0.6级别,p=0.1)没有明显差异。
红线:纯粹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
绿线:室性早搏恶化的非缺血性心肌病
纯粹室性早搏诱导的心肌病较室性早搏恶化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室性早搏负荷更高、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直径更小。
纯粹室性早搏诱导心肌病的特点:
室性早搏负荷分界值17%(敏感度97%特异度77.5%)
左室舒张末经63mm(敏感度88%特异度88.5%)
窦律QRS时限ms(敏感度42%特异度97.5%)
长期随访结果:
在随访第一年以后,1例患者出现了LVEF再次恶化
有2例最初诊断为“室性早搏恶化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随访第二年时LVEF恢复正常。
DOI:10./j.hrthm..07.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