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毕业微电影——《薄扶林,有落》最近有好多小伙伴来问香港大学的masterofjournalism的信息,这个神秘的programme在网最近有好多小伙伴来问香港大学的masterofjournalism的信息,这个神秘的programme在网上的信息确实很少,小编其实了解的也不多。无奈身边也没有认识的小伙伴就读,只能先整理一篇前人的帖子分享给大家了!上的信息确实很少,小编其实了解的也不多。无奈身边也没有认识的小伙伴就读,小编在寄托论坛挖到一篇前人的帖子,整理后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选香港大学?
排名高:我相信现在大多数申请者都听说过港大、中大和浸会三所学校的新闻专业。我当时选择港大,一是因为港大排名最高,我知道最偷懒的说法就是说大学世界排名,无论哪个研究机构做评选,香港大学在亚洲总是数一数二的,好吧,有的时候也有些不靠谱的机构把我们排到亚洲第三。
有奖学金:从年开始,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为内地申请者提供了百万奖学金,分为全奖、半奖和3万奖学金三种,还有一个大陆学生可以申请的奖学金是颜石兆明纪念奖学金(VickyShekZeitlinMemorialPrize),提供全额学费。
优质的资源:港大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学生接受到的宏观教育环境是好的。我举几个例子:去年底,末任港督彭定康(ChrisPatten)来香港为剑桥大学筹款,马云在金融海啸冲击最严重的12月来香港,都是在港大陆佑堂做演讲。龙应台老师的年度演讲,在港大讲。10月底我回港大溜达,看到校园里贴的是原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和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讲座信息。此外还有通识教育,上学期是林奕华,连续两个月每周有一个晚上都会来港大上课,下半个学期是林夕,也是连续一个多月每周来香港大学讲歌词与创意等内容。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学院举办的专业讲座还有彭博社(Bloomberg)的新闻总监马修·温克勒,Time的亚洲版主编ZoherAbdoolcarim两次到课堂给我们上课,还有南华早报的刘志权(CKLau)。能近距离接触并有机会对各个领域最杰出的人物发问,绝对是最好的新闻学训练。
课程介绍
1.公众健康媒体研究项目
这个领域的老师教ThomasAbraham,他曾经是《南华早报》的编辑,第一学期他教我们的课程就是CriticalIssuesinJournalismandGlobalCommunication,这门课有点类似大陆的新闻伦理教育,但是话题更细,主要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Thomas在今年年初去瑞士洛桑访学,现在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新闻发言人,现在想想我们竟然能有一名被世卫组织选中做发言人的老师,当时真应该多向他请教些健康领域的新闻议题才对。今年教授CriticalIssues这门课程的是曾经在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这个大学索罗斯可是投了很多很多很多钱的啊!)任教的MiklosSukosd,他是哈佛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匈牙利社会科学院政治科学的博士,当时在一入学就就听过他的大名了,一直想跟他好好学习下转型社会的话题,可惜缘悭一面啊……
2.财经新闻项目这门课老师是RustyTodd,他是我最喜欢的老师。20世纪80、90年代,他曾经是《亚洲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和编辑,在香港居住了9年时间。此后他成为道琼斯集团(《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的地区主管,派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是道琼斯新兴市场报告的创始编辑。今年1月他正式来到JMSC学院,教我们两门课:全球化时代的商业财经新闻、财经新闻。全球化那门课重要的在讲述与交流,我们学习的主要是全球议题,Rusty他有自己的一套学习商业新闻的路数,学这么课的学生会结成小组,负责留意更新一个地区的新闻,每周在课堂上汇报给全班同学,我们组当时负责的是非洲新闻,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尼日利亚、南非、津巴布韦(还记得上半年它们国家通货膨胀吗?)等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都有不少了解。每一堂课下来我都头脑晕乎乎的,但确实很充实。Rusty在全球化这门课上把Bloomberg的一线记者和他以前在华尔街日报的同事谢清海(他现在是惠理集团的主席)请来,为我们讲课。大陆做证券基金新闻的,一定知道谢清海的名头吧,我当时问了QFII的问题,谢清海对当时石油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建议,给我很大启发。财经新闻这门课主要重视写作,我们是实打实的按照道琼斯(DownJones)和美联社(AP)的新闻培训来学习的,Rusty曾经为美联社培训新记者,他对我们的写作要求极为严格,我每次教过去的作业都被画一个大花脸回来。但这么严格的训练让同学们受益良多,比如Bloomberg夏季实习项目是全球招实习生的,今年暑假新闻部门只招收了4个实习生,但我们港大新闻占了其中3个名额。
3.特稿新闻(新闻写作)这门课主要是训练我们的新闻写作能力。我们分成了4个小班由4个老师上,这四个人都是以特稿新闻见长的记者,GeneMustain是我那个班的老师,主要教我们英语新闻的一些基本写作知识。这里有两本书介绍给各位学弟、学妹们,是我们的参考书,一本是很有名的TheElementofStyle,另一本是我更喜欢的UniversalJournalist,我觉得这本书比国内任何一本讲述新闻采写实务的课本都要好很多倍,书也不厚,很好读。这里在透漏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因为英文原版书很贵,所以大家都会去图书馆借,很快书就借完了,可是香港8个学校的图书馆是可以互相借阅的,只需要在图书馆网页上Request下,有这本书的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把这本书找到,然后送到港大来,书到的时候,我的校园邮箱和我的手机都会有一条提示,让我去取书,实在是太方便了。而且,作为研究生,我可以借本书,能借天,我经常从图书馆往宿舍搬书,后来半边床都是各种各样的书,现在想想实在是太奢侈也太幸福了……对新闻写作这门课来说,我印象最深的是Gene当时眉飞色舞的说,他在纽约工作时撰写的新闻稿件被美国热播电视剧《黑道家族》直接选过去当剧本,看来果然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啊!4.电视新闻
电视领域的课程由JimLaurie和RobMcBride两个老师教,Jim教电视解说词写作,Rob教视频新闻制作。这俩老师都是电视业的老兵了,Jim曾经在美国广播公司(ABC)和新闻集团(默多克那公司)工作,Rob是英国人,他的那种英国式幽默教学总是能让班里同学在课堂内外的拍摄过程中笑声不断。Jim开学的时候就建议我们有目的的看一些电视节目,比如香港ATV和TVB会在早晨直播CBS和ABC的晚间新闻,ATV周四晚上会录播CBS当家节目《60分钟》(现在ATV削减成本已经停播了),他鼓励大家看新闻的时就留心播出细节,然后下课提问。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美国总统大选,各家电视台都不惜血本的报道,很多新闻主播就在美国城市飞来飞去的,我就问Jim“这个KatieCouric(CBS的主播)和CharlesGibson(ABC的主播)这么做是常规吗?每届大选都这么吗?”这么缠着问得多了,自己对电视的幕后流程也多了不少了解。其实,下课跟老师聊会儿挺好的,反正如果是中午下课,去食堂吃饭那排队长龙也能郁闷死,跟老师聊会儿天,学习的同时,还避开了用餐高峰期,一举两得吧。后来港大和BBC合作制作亚洲商业领袖(FocusAsiaBusinessLeaders)纪录片,就是由Jim和Rob联手制作的,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听采访录音做字幕什么的,尽管事不大,但你想如果我把为BBC做纪录片的经历写到简历里,还挺能唬人的吧:)5.网络新闻
这门课上半学期的基础课是由CNN前北京主管RebeccaMckinnon和曾经路透社香港站站长DianeStormont合上的,Rebecca老师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开学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小学是在北京芳草地小学上的,她28岁就当上了CNN北京主管,经历也很传奇。下学期的课程比较专业,是由国际先驱论坛报(IHT)的网络主管来给我们上课,国际先驱论坛报是美国纽约时报的国际版,纽约时报的网站相信大家都看过,我也就不多说了,呵呵。另外一个原因是,下学期的时候我主要是修财经新闻课程,所以没有选这门网络课,了解不是很多。6.纪录片
教纪录片的老师叫NancyTong,这门课也是在第二学期上的,我也没有选。选课时有留心课程简介,知道Nancy参与制作的纪录片《谁杀了陈国仁?》也得过年的奥斯卡奖提名等多个纪录片奖,具体课程讲什么,我就不知道了。7.中国新闻研究这门课是由陈婉莹院长和钱钢老师一同上的,也是我们所有课程中仅有的两门用中文授课的课程(两门中文课都是选修课)。陈婉莹院长是70年代的港大毕业生,后来去美国从事新闻工作,她曾经拿过哈佛大学的尼曼奖学金,她现在还兼任汕头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去年美国大选的时候,由李嘉诚基金会赞助,从汕头大学选了好几名学生去报道美国大选,整整三个月时间啊!羡慕的我不行啊,据说明年南非世界杯的时候,也计划从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选学生过去报道。钱钢老师大陆人就更熟悉了,尤其是年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总会想起钱钢老师撰写的《唐山大地震》,钱老师曾经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始编辑,后来也是《南方周末》的执行副主编,那正好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南方周末》对我的影响很大,至今我还会想起当年新经济、新文化的版面设置。陈婉莹老师和钱钢老师对大陆都有很深的了解,这门课也经常会从大陆请一些优秀的记者和编辑来跟同学们分享新闻实践经验。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作者刘天昭、炎黄春秋的主编吴思,南方周末的笑蜀,新华社的老记者杨继绳等等。每年的国庆节,学院也会从大陆邀请优秀的媒体人去香港交流,同学们可以旁听,也能认识不少传说中的名记啊,呵呵。8.新闻评论
这是另一门用中文上的课程。教这门课的老师是梁文道,对,就是那个在凤凰卫视的梁文道。这门课就是训练同学们新闻评论写作,新闻出身的同学都知道,采写编评那是基本功,可惜现在大陆的新闻院校的毕业生能把稿子写好就不错了,就不要提编辑和评论了。梁文道老师下手很狠,他把我们的作业都用投影仪打到屏幕上,然后逐字逐句点评,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该怎么说,梁文道老师教的头头是道,尤其是最后一堂课上,他讲两种理论背景下的“平等”,真能体会出来他学识渊博的一面啊。(以前,我总以为上电视的都是很浅薄的人……)这门课有两节课是由亚洲周刊的邱立本主编代课的,邱主编和梁文道风格不同,他会在课上给我们讲当年他在台湾上大学的时候,在台大读法律的马英九是怎么敲他们宿舍门跟他们讨教问题的……当然我们也不是总讲八卦了,邱立本推荐的一个人叫ArtBuchwald(中文名叫包可华),这人是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专栏作家,邱总推荐这个人的IWillAlwaysHaveParis,是这一年学习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和海明威的AMoveableFeast绝对是每一个年轻新闻人都应该读的书。(海明威就是在这本书中说,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去过巴黎,那么在巴黎的经历自此就如影随形的相伴一生。我想,同样的话,也适用在香港身上,不知道各位之后在香港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此外还有自由撰稿(Freelancing)、国际新闻、跨学院选课等其它课程,因为我没选这些课,知道的不多,所以也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学习生活篇
除了传统的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之外,我觉得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件事是: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一方面,这里有同学是否在学校住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同学可能的实习问题。香港大学在港岛上,因为历史上开发较早,港大附近有很多居住区,我的同学们多数都在皇后大道(对,就是罗大佑那个歌里的皇后大道)、德辅道附近找房居住,然后石塘咀街市和西宝城超市等配套设施都很完善,基本上上学和放学都能控制在20分钟的时间。我们这届新闻专业的MJ中,有3名同学申请到了研究生堂(GraduateHouse)的宿舍,我是其中之一,就在校内居住。我始终觉得还是要在学校附近居住生活比较好,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图书馆、食堂等设施(因为在学校吃饭比在外面饭馆吃饭便宜很多,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在饭点回学校吃饭),另一方面也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想想如果周六、周日没有课,我会选择出去玩,不会选择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可是住在学校附近,到学校吃饭,顺道就去泡下图书馆,如果校园内有讲座活动,也可以随时去听下。这些如果我住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都是很难完成的。我这么强调地理位置,是因为地理位置对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传统的新闻机构都在港岛上,想想看,英文的《南华早报》、《虎报》、中文的《明报》、《信报》、《亚洲周刊》、《读者文摘》、财华社等等都在港岛上,外国驻香港的记者站也都在港岛的中环和湾仔附近,比如《经济学人》、《亚洲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彭博社等等。当然也有不在港岛的新闻机构,比如凤凰卫视就在大埔工业区,这个地方离中文大学很近,还有《苹果日报》等,但是做实习时,很多新闻发布会都是在中环、湾仔、铜锣湾附近,香港的交通费用,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港大位于港岛,所以在交通上有些许优势,我有同学寒假在英文《虎报》(Standard)实习,每天晚上10点收工,他可以选择做叮叮电车或者地铁回来住处,如果住在新界,黑灯瞎火的,做地铁折回去,累是一方面,我总觉得不安全(尽管香港已经很安全了)……再说下学习不可缺少的图书馆吧,前面的帖子介绍了作为研究生我们可以同时借本书,借天的事情,现在想想都还是很奢侈的事情,相比大陆的任何高校来说,我想这都是不可想象的。香港八校的图书馆资源是互通的,所以想看的书只要在网上预订即可。但是从建筑物上看,我最喜欢中文大学的图书馆,中大的图书馆很大,图书馆的沙发也很舒服,中大的图书馆有很多台版书。相对来说,港大的图书馆更多的是英文书,港大的图书馆是分为主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法律图书馆、教育图书馆等好几处,所以建筑也不那么气派,聊以自慰的是,尽管我们没有中大那样舒服的沙发,但是我们有沙袋,呵呵。在书架之间找书累了的时候可以做在上面,中午很多同学也会躺在上面睡一会儿……而且,在港大图书馆旁,有全香港最便宜的星巴克,嘿嘿(因为,拿着我们的学生证可以打7折),我们经常在课间时,去星巴克买些咖啡点心,然后顺着中山阶爬上来,港大的校园很紧凑,时间刚刚好。讲到校园结构,插播一个小花絮:在港大,我们早上的课程是9点35开始上,一堂大课就到12点35了,下午的课程是在1点开始的,这样中午吃饭的时间有可能只有25分钟。
实习与毕业生就业篇
首先,我们是有一个专门的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专业的Careeradvice(这个词不好翻译),这个老师叫JohnYang,是斯坦福大学的法学博士毕业。刚入校时,同学们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当中有全国英语演讲比赛选手,也有我这种写作语法一塌糊涂的选手……),所以学院会让John辅导我们的英语,解答我们关于课程和学习生活的疑问。初到香港,John首先组织同学们去离岛吃了顿海鲜(恩,我们就是从了解吃开始了解香港的,呵呵),然后每周有一个下午他都会在学院的阅览室里和同学们交流,他的经历很丰富,从政府工作到传媒实践,基本上他都会很好的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就是跟John的一次聊天,我知道了香港的报刊投稿制度。在我到香港的第18天,就在香港的《明报》(对,就是金庸老爷子以前的报纸)言论版上发表了文章,那可是和好几个香港知名的专栏作家同一个版面啊,呵呵。尽管不是第一次发稿了,可我还是小激动了好久啊。第二,我们每个学生都会有一名导师负责我们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我们还有一名专门的老师负责我们的寒暑假实习。从十月开始,老师就会和同学们见面,了解同学们的实习意向,然后给同学们做推荐。去年是教我们传媒法的Doreen和陈教授负责推荐的。今年听师妹说,是广播电视新闻的JimLaurie负责推荐实习。恩,还是对比着来说吧。上学的时候和浸会的同学交流,大体知道浸会是如何进行实习安排的。寒假的时候,浸会的国新和财新专业会由学院组织去美国参观各大媒体,大概有一周时间吧,因此,浸会好像是不推荐同学们进行寒假实习的(如果说错了,欢迎同学们更正)。然后在暑假的时候(5月开始),浸会会推荐学生去一些媒体实习,主要去向是在香港的中文媒体。香港大学走得是英国学制,所以我们会放圣诞假:从12月开始,大约有4-6周时间。这段时间同学们可以选择回乡探亲,出外游玩,或者选择实习。在推荐实习上,港大和中大、浸会一个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文媒体。大家一定还记得去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在大陆可能同学们感受不深,而在香港,我当时可是亲眼看到东亚银行那长长的提款队伍啊(当时有传闻说东亚银行有可能倒闭),然后雷曼迷债事件,更是重创了香港的金融事业。在上环和中环乱逛,总有市场调查的小妹妹拦住问你:请问,金融海啸对你有影响吗?看到这样的经济状况,经济不景气,给我们的实习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时我也是心灰意冷。但是事后回想,除了《亚洲华尔街日报》我们那年没要实习生外,我们其它的实习工作搞得还是很出色的嘛。(之前,我们每年都有学长过去《华尔街日报》实习,毕业时也有不少留下作正式记者的,现在《华尔街日报》网站的主笔就是我们港大的学姐。)我一直是瞄准商业财经媒体做实习准备的,所以得知WSJ没有实习名额时,我有点丧气。我们寒假在香港的实习主要去向是:《南华早报》(SCMP),我们有两名同学在这里实习,其中一个同学还被派到印尼当地采访报道。《英文虎报》(Standard),我们有一个同学在这里实习,有一个同学去了路透香港站,有两个同学去了马来西亚实习,还有去CNN香港、CNN北京的,两个BBC香港站,香港版Tim-Out的,《国际先驱论坛报》的(IHT)、《远东经济评论》的。我也有幸在新年第二天就去彭博(Bloomberg)笔试、面试,但因为寒假人家只要一个人,我笔试时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失之交臂,让我抱憾至今……当然也有同学不想去英文媒体,想在中文媒体锻炼。老师有推荐同学去香港的《亚洲周刊》、《明报周刊》、读者文摘、CCTV香港站,有些暑假回大陆探亲的同学,也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杂志。因为当时金融危机很紧张,同学们有得很焦虑,学院组织了一个新闻摄影班,从美国请了一位华裔摄影师来培训,学院为同学们提供照相机、苹果电脑等专业器材,尽管金融危机,同学们倒是拍出了很多很有意境的照片出来。很多同学都是在BootCamp和这次学院培训中对苹果电脑的强大设计功能产生了强烈依赖。基本上到5月中旬,第二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同学们开始找自己的暑假实习和最终的工作单位了,这个时候经济形势逐渐转好,还记得我在第二篇师资篇中留的那个问题吧。(没有?赶快回第一页去看,不带先看谜底再猜谜的……)彭博社每年暑假都会在全球范围招实习生在香港实习,而在香港实习是带薪的,彭博社的实习工资按小时计算,每小时超过港币!(具体数目不能透漏,嘿嘿)想想看,一周40小时,你就能拿多港币。这样算来,在彭博那做实习生一个月拿的钱,都和我去香港前我们杂志的主编工资一样多了……我最最最应该强调的是:暑假的时候,彭博Print部门总共招了4名实习生,我们的同学占了其中3个名额(两个大陆学生还有一个英国同学),厉害吧!现在给同学们大概介绍下我们后来的工作去向吧:毕业的时候,我们有两名同学加盟了ChinaDaily(香港版),还有在《香港经济日报》、《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国际先驱论坛报、英文虎报的,有两名同学留校做了其它学院的助教,也有同学后来去了香港的财经公关公司。回大陆的有同学去了大陆的ChinaDaily,有去《环球时报》英文版的,有3名同学去了胡舒立的《财经》杂志,有去上海文广SMG的,有在CCTV经济频道的,有去外媒做新闻助理的,还有去门户网站的,也有去新华社和进大国企的。现在回想香港的读书生活,我改变最大的是我的性格。我本来是一个急脾气的人,我是工作后继续读书的,总会有奇怪的年龄焦虑,但是在香港这个快节奏的环境里,我却慢慢学着安静下来,让自己松弛下来。我还记得过年的时候,我们一些没能回家过年的人去陈教授家里吃饭。临走时,陈教授包红包给我们,她对我们每个人都说了一句话,她对我说:很高兴,看到你终于松下来了。我想,同学们估计不能理解我经过的心情起伏吧。没关系,等你们在香港开始了一段新的旅途时,你们肯定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体悟的。海明威写过一本书叫《流动的盛宴》(AMovableFeast)描述他年轻时闯荡巴黎的经历。我想,香港同样是这样一个地方,对每一个年轻人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席流动的盛宴。那么,同学们都要留好肚子,香港的美食、美景、那些被幽禁在图书馆里的书都等着我们去慢慢品尝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