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电子期刊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期作品:
1.荷包里的太阳涓子
2.大雪、飞行书、麻雀、鸽子·麻雀冯桢炯
3.朋友甘草
4.惊梦梦雨
5.秋水32层水
6.料峭张建军
7.山村冬至琅琊鹤张
8.安逸的成都张效雄
9.吃在江苏,吃在扬州龚如仲
10.报童胡家建
11.立冬乡村事(组章)牟全中
12.路过,便会感受到你是否真的快乐刘雅洁
01
荷包里的太阳
文/涓子(美国)
雪飞舞
满天梨花
白了
谁的忧伤
梅弄影,月惆怅
隔屏相望
心湖泛涟漪
思念成殇
一曲《小河淌水》
让愁肠逆流而上
鸳鸯荷包
戏水,生出别样的香
唤一声
亲亲的阿哥呦
你是我
荷包里的太阳02
《大雪》每次遇见大雪
岁月瞬间沧桑
黑头变白头
冷暖自知
一场雪
没有预兆
从上而下
人间处处被漂白
变繁为简《飞行书》
万米高空飞行
海洋一片碧绿
偶尔看见几处海岛
像滴落的泪珠
白云深处
仿佛住着过去的亲人
和我距离越来越接近
每逢坐航班出行
惦记也伴随出现
我知道天堂比这更高
更干净舒适
不用我挂心
我还是回到
我的人间《麻雀》
在某条冷清的路上
或某个角落里
它们在啄食
寻找粮食填饱肚子
生存在这个世间
忧愁、慌张、小心戒备
它们的日子时高时低
飞翔时
高过人群
落地时
低过尘埃
它们的声音尖细
淡泊与宁静
它们爱怜、怕事、胆小
像我老实巴交的父母亲《鸽子·麻雀》
在美国
我经常见到几只灰色鸽子
飞落在屋前路边
吃着面包碎片
并发岀咕噜咕噜声
路边的几处景点
成为悠闲场所
养着这些懒散无忧的家伙
我每次回乡
路过晒谷场
也见到偷食的小麻雀
吱吱喳喳
一有路人经过
担惊受怕的样子
令我生恻隐之心作者简介:冯桢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诗集《一种生命》《风铃小语》《一个人的世界》等六部。作品在《诗刊》、《诗潮》、《诗选刊》、《诗歌报》、《飞天》、《作品》、《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发表。获韩国亚洲诗人奖文化奖等奖项。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理事,现任美国《中外诗人》杂志主编、纽约新世纪出版社、日本顺天出版社董事长。
03
朋友
图/说爰
文/甘草
溪畔两旁涂着枯黄色调
承受不了一起走过的重量
那幺,请选择水而过
仔细倾听来自大地的呼唤
溪水还活着,淙淙流淌
伙足底一股清澈,舒心
自下而上
眼瞬渐次明亮
此刻,正好朗读
大大小小溪石的故事
经沐浴洗涤
痕迹斑斑,却安好存在
尽管
眼前的风景昏黄黯淡
一溪细水
透彻,长流无憾04
惊梦文/梦雨
独自驾着一叶扁舟
飘荡于幽兰的湖心
湖面如镜
湖岸金光闪烁
轻风起细雨至
云雾升腾扩漫
视线渐渐模糊
茫茫湖面没有了岸
恐慌惧怕
拼命划桨乱窜
终于累了无望
放弃放弃了挣扎
风走了雨停了云雾跟着散了
小舟依旧在湖心漂泊
疲惫藏匿于美丽的波纹下
湖面平静湖岸依旧灿烂作者简介:梦雨,本名罗红玲,担任过教师、公司经理等职务。现今一直从事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业余时间喜爱阅读、写作,热衷于宣传弘扬华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人生座右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05
秋楼32层
文/水
高楼耸地入云宵,身处广寒倍寂聊。霜浓桂子香凝蕾,雾冷菊花玉绽条。仰观霞彩笼云影,俯瞰归鸿绕树梢。秋风短笛远声闻,一派斜阳枫叶飘。——.10.28.于广州
作者简介:水(原名:郑向先),广东人。作品多次发于中国诗歌网。入围《兰亭杯诗书大奖赛》,获奖《葫芦河杯全国诗文大赛》等。
06
《料峭》
文/张建军
一切都是虚幻
于是黑夜从容淡定
也正如此
与黑夜同谋的星月显得诡异
我疲惫的理由逐一爬在额头上的皱纹
软弱的灯火,一再被黑暗饶恕
冬至了。天气冷得瑟缩
窗外园林里的小路,痉挛得想哭
大海就是一滴水。天空就是一块疤
我是什么我自己知道07
山村冬至
文/瑯琊鹤张(张崇生)
风,眼看着云朵
磨成了飘散在天上的白玉
连同,石溪上的残霜
都凝结成了阵阵冻雨的颗粒
随着岁月迎暖阳,度寒凉
往年,这个季节
或冰雨或白雪银装素裹
一旦阳光,步入冬至的门坎
都会与感觉捉迷藏
年轮,又开始了绕弯弯
山前山后的红梅
撅着嘴,埋怨北风
敲慢了门缝外西北的锣鼓声
荡峡谷,村头望
树梢都是等雪的日子
喜鹊枝头,小寒大寒不用猜
山的枝头,迷糊了吗
再次摇碎了腊月的梅雪
始终数九的鼓点,不紧不慢
一梦醒来不是等待
冰天雪地后,春暖花开08
安逸的成都
文/张效雄
每次到成都,都感觉到这座弥漫着辣子和火锅气味的城市,与别的城市完全不一样,甚至与同一文化背景的重庆有着极大的差别。重庆也是弥漫着辣子和火锅气味,总是热气腾腾的。而成都除了这种气味以外,却没有那么热气腾腾,市井里的竹韵依依和茶香袅袅,是重庆难得比拟的。人们常常把成都的这种韵味叫做安逸。安逸一词,来自古代典籍。诗经曰:“安之逸之,适之豫之”,指的的是一种从内到外,通体舒泰的身体和精神双重感受。安逸是一句方言。凡觉得合本人意愿的事,心情好,感觉好,四川人就会说“好安逸啊!”成都人为何喜欢说安逸这个方言?成都市民为什么生活起来如此安逸?成都人为什么喜欢寻求生活中的安逸呢?《四川日报》的朋友告诉我,成都人生活安逸有地理之缘故。成都平原是个富庶之地,四围皆是群山,中间一片绿地。盆地气候非常好,适于农作物生长。过去不少有钱人在平原乡间置买土地。但盆地四周的山区多有土匪,来去无踪,专捡有钱人开刀。地主们只好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而把家安在成都,只是稻麦收获季节前往收租,余下的时间在城里过着悠闲的日子。按照这种说法,成都人的生活,是小地主们的生活。在过去的年代里,小地主与小市民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成都的安逸,是地主们生活的传承。成都的“安逸”,融汇在酒楼里,尤其是融汇在林林总总花样丛生的川菜和小吃里。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餐馆,无论大小,取名很少有帝呀宫呀王呀什么的,反而多以老妈、布衣、二哥、小妹之类命名,越平民越好,越受欢迎。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揣着一颗“吃货”的心,拖着“慵懒”的皮囊来到这个地方,每天的正经事就是“走走、吃吃”。川菜本不是什么精雕细刻的大菜,选料远不如淮阳菜那么讲究,做工远没有湘菜那么精细,价格肯定没有粤菜那么昂贵。川菜色浓味重,麻辣相加,是市民喜爱的大路菜。一个餐桌摆上十几二十个小吃品种,可以从早晨吃到中午。餐桌上摆一个火锅,可以不停地加料,从中午熬到夜晚。川菜一大功能,只要吃起来费时间,感到安逸就是好。据说抄手、担担面之类的小吃,开始是太太们午膳或是夜宵。安逸惯了的女人们打牌累了,随意可以召唤沿街叫卖的摊贩送些点心小吃。她们从楼上的小窗户口吊一个竹篮子下来,里面装着一些银壳子,小贩们收了钱,便把小吃放在篮子里吊上去。这在当年是成都处处可见的风景。现在这种风景不再,但餐馆不怎么讲排场,依旧是成都人的做派。成都街头有不少小不点儿的餐馆和麻辣烫大排档,旁边会停着一溜宝马、奔驰、奇瑞、奥拓、三轮车、自行车,三六九等,和平共处。一个清洁工旁边,或许就站着亿万富翁吃客在啃串串烧。再一回头,你又可能同某位经常在电视上亮相的头面人物打个照面。彼此点头一笑,谁也不以为怪。成都人,人人爱吃,个个善做,图的就是安逸。外地人到成都,别担心找不到好餐馆,随便到街边哪家小馆子哪个大排档,叫两个菜端出来,皆为精工细作,正宗地道。因了成都人的爱吃会吃,餐馆也就想方设法三天两头变换花样。川菜创新,在中国各菜系中最为迅速,“新派川菜”已然自成一格,菜肴多达数百种。成都餐馆之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人算了算,成都全城,稍成规模的大小餐馆有3万余家,倘若游客每天品尝一家,得花整整80年。街边的摊档还没有计算进去呢。成都的安逸,还在茶馆里,或者叫竹椅上的安逸。成都餐馆多,茶馆也多。街头巷尾,林荫树下,支几把竹椅,就是一家茶馆。其中有卖茶的,也有朋友凑在一起,图个安逸的。在成都,工作之余的休闲时光,大都在茶馆度过。喝茶之环境及座椅,不可不讲究。成都茶馆,以竹椅居多。竹椅,比普通座椅稍矮,后有斜斜靠背,旁有弯弯扶手。靠背扶手,皆按人体比例设计,微微后仰,轻轻相扶,不宽不窄,刚刚恰好。安逸得让人坐上去就不想起来。半仰半坐之间,可喝茶,可打牌,可聊天,实在累了,还可舒舒服服眯上一觉。一个接一个茶馆,树荫下草地旁一排排竹躺椅,陈列着成都人的情趣和风尚,也显摆着成都人的安逸。泡上香喷喷的一壶茶,芸芸众生、市井百态、喜怒哀乐、得意失落,便在这一片空间里优雅地展现着,嘈杂的红尘里,流露出丝丝出落红尘的景象。成都街上有很多竹椅连排的阵仗,其中最壮观的自然是人民公园,这是成都人喝茶最爱去的几大场所之一。公园很大,不收门票。一进大门,往左一拐,即是一家露天茶社。说是露天,其实既有亭台,亦有茶棚,数以千计的竹椅木桌,漫天铺开,那阵势让你有些惊叹震慑。阳光星星点点,从树丛中筛下来,气氛十分温馨。人们一边喝茶,一边稀里哗啦洗牌搓麻。茶馆除了喝茶,还有卖小吃、掏耳朵、擦皮鞋、听评书、看演出等。掏耳朵的师傅,并作头部、肩部、颈部按摩,常常是被掏着掏着,茶客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麻将是成都人的最爱。无论是茶馆茶座还是茶摊,麻将是少不了的。搓麻将的人,未必是为赌博而来。几位老友时常相聚,输赢不是重点,寻求的或许就是安逸的感觉。只是麻将牌摆出来后,打法一点也不安逸,必须血战到底。一方牌客和了牌,另外三家还要接着奋战,不到黄河心不死,剩下两人继续拼到底,要把牌友逼到绝境才收场。这看上去不安逸,其实还是一种安逸的另样表述。成都人之所以血战到底,在于追求安逸到家、安逸到底。餐桌上的安逸也好,竹椅上的安逸也罢,皆源于成都人“心里头的安逸”。无论多少烦恼忧愁,似乎都会在餐桌和竹椅之上消磨殆尽。在成都街头,很少见到有人吵架闹事。即使有,也不必担心,更不用去劝,十有八九吵着吵着就算了,散了。不像有的城市,火辣暴躁,话没几句,“格老子”一拳就打过去了。茶饭能够消融火气,安逸是每个人的追求。成都人有没有毛病呢?当然有。好多成都人不愿把眼界放得宽泛一点,太追求安逸,太容易满足。他们自诩为“盆地意识”。成都的民营企业家,大都雄心不足,做到一定规模,不再做了。成都的下岗工,再就业时喜欢挑挑拣拣,苦些累些的活儿,不干,宁肯呆着去喝茶。成都人办事,松松垮垮,不甚准时,说好3点开会,3点半人到齐就不错了。当然也不是每个成都人都是这样,只是这样的类型普遍一些罢了。任何地方的人都会有毛病和不足,小疵瑕不掩大德。追求安逸,乃人类天性。工作上追求安逸,显然不妥,生活中追求安逸,无可指责。安逸是成都的文化传承,多少年一成不变。源自地主文化的成都安逸文化,不过小市民的生活状态而已,优劣共生,无可指摘。我倒是希望像成都人一样,多点休闲空间,放空思想,消磨时光,安逸地度过余生。这样,我们绝对不会为漫无目的和无所事事而有任何愧疚感。安逸,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09
吃在江苏,吃在扬州
文/龚如仲
“民以食为天”是我泱泱中华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中国的粤(广东、香港)、鲁(山东、北京)、川(四川、湖南)、淮扬(江苏、上海)之四大菜系是对这条金科玉律的最佳诠释。就个人口味而言,我感到川菜略微麻辣,鲁菜稍显油咸,而粤菜和淮扬菜才是我的至爱。在我的心目中,粤菜与淮扬菜的分量当在伯仲之间。如果说粤菜是以“用料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的三大特色闻名于世的话,那么淮扬菜的“刀工、火候、菜形”这六字真言就是其精华所在了。由于我退休前的工作是国际贸易,而广东和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多家工厂是我所主管的外贸商品的主要货源地,几十年的来来往往,我对粤菜和淮扬菜颇有心得(外贸工作是少不了应酬的)。说句心里话,以海鲜和家禽为主的粤菜特显了佳肴的鲜、嫩、爽、滑、淡,食客们在不知不觉间对菜肴大快朵颐。而以河鲜和蔬菜为主的淮扬菜,却往往以其“炖、焖、焐、蒸、烧”这五大法门把菜肴的美味提升到极致,丰满而鲜香的滋味让食客们乐而忘归。但是,如果您想真真切切地领略一下淮扬菜的美妙,那么您就“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吧。“一日三餐饭,早点当先行”,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扬州人是如何喝早茶、吃早点的。作为一名来访的贵客,扬州人请您喝早茶、吃早点的首选地点应该是扬州城里久负盛名的富春茶社。宾主间寒暄已毕、各自入座后不久,四方大桌上立马就摆满了紫香姜芽、香干药芹等冷菜小碟。紧接着,跑堂的小哥恭恭敬敬地为您满满地沏上扬州名茶“绿杨春”或是极品茶“魁龙珠”。刚刚茶饮三杯、话叙片刻,跑堂小哥就陆陆续续地将热气腾腾的扬州名吃三丁大包(三丁就是猪肉丁,鸡肉丁和笋丁)、蟹黄汤包、千层油糕、红糖油滋、阳春饺面、虾子干拌就端上了桌。如果您真的懂得扬州的地道美点,您不妨来一份当地人称之为“油端子”(也叫“萝卜丝端子”)的面食。油端子是用萝卜丝、葱花、虾皮加上油盐等调料为馅,包入面皮后下油锅煎炸而成。这种在现如今的扬州已经较为少见的炸物入口奇香,是我相当喜爱的美食之一。如果您感到仅仅喝茶还不够滋润,那么您就来上一碗扬州人几乎个个爱喝的腰花汤。腰花汤于扬州人来说,如同老北京人于豆汁,而后者能驾驭者寥寥,腰花汤就随和得太多:薄薄的腰花,鲜美的汤水,辅以青菜和笋片,荤素之间相得益彰。但可惜的是,自从我到了美国后,受美国佬的影响太深,弄得我对包括腰子在内的猪内脏不敢问津了,所以到了扬州我就不点腰花汤这道美味。如果您早点吃的还不够尽兴,那您不必遗憾,因为扬州正宗的午餐和晚餐尽可以弥补您的不足。如果您想尝一尝极为地道的淮扬名馔,那我介绍您去富春大酒楼(富春大酒楼和您早上饮茶的富春茶社同属于扬州富春饮食服务公司)。尽管扬州名菜品种多多,但我认为最负盛名的菜肴应该是传统的“三头”(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和扒烧整猪头),以及非常出名的大菜诸如炝虎尾,三套鸭,枇杷肉,软兜长鱼(苏北人称黄鳝为长鱼),清炒翡翠虾,口蘑焖罐鸡,鸡汤煮干丝(俗称“大煮干丝”)和金韭鸡汤鳝鱼羹。当然啰,如果您想吃得更加广泛一点,那么扬州大厨烹调的东坡肉、松仁鱼米、蜜汁火方、蜜汁湘莲、母油船鸡、五柳鱼丝、瓜姜鱼丝、黄泥煨鸡、一品豆腐等等也是可圈可点的。作为一个淮扬菜的粉丝(FANS),我对狮子头、煮干丝和炝虎尾这三道菜肴情有独钟。就狮子头和煮干丝这两道菜而言,绝大多数的食客对它并不陌生。然而炝虎尾这道淮扬名馔对于大多数食客来说就不一定那么熟悉了。炝虎尾是一道骨灰级的淮扬名菜。其简单的烹调过程大概是:大厨先仔细地取下每条黄鳝尾背的一段净肉,随即用开水将鳝肉稍稍氽煮。然后大厨用浓汁将鳝肉调味备用。正因为这段鳝肉看上去很像老虎的尾巴,这道菜就的菜名就叫做“炝虎尾”了。说起来似乎做这道菜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要想做好这道菜是非常不容易的。炝虎尾的口感嫩滑、软糯、鲜爽,与上海本帮菜之响油鳝糊风格迥异。吃罢晚饭,生活讲究的扬州人就要到澡堂子里泡澡了,因为崇尚安逸生活的扬州人有一条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说扬州人早上去茶社吃汤包,那是薄薄的面皮包裹着汤包里的汁水,这叫“皮包水”(必须说明的是:我这种说法是狭义的,其实“皮包水”是扬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简言之,就是喝早茶)。而到了晚上洗澡的时候,把身子浸泡于热气腾腾的浴池中,那当然就叫做“水包皮”了。说到这儿,您可能要感叹了:“扬州人吃汤包、享美食、泡热澡,那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啊”!紧接着,您该问我了:“扬州人为什么有这样的美食传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淮扬菜的发展史说起。淮扬菜的历史相当悠长。这个菜系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但真正让淮扬菜名扬天下的还是从隋朝和唐朝开始。由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中国的漕运业快速腾飞。与此同时,运河的交通方便也使得华夏大地南北走活、物流兴旺。其结果,中国北方的官员士绅、大商巨贾、文人墨客们纷纷来到扬州,他们或公务,或游玩,或餐饮。更重要的是,运河这个航运大动脉的不断搏动给运河两岸、乃至扬州本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这其间最值得一提的乃是扬州的盐业。众所周知,盐业是中国封建社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而扬州的盐商一直是全国盐业界之执牛耳者,所以自古就有“扬州繁华以盐胜”的说法。盐商们正是通过运河这条南北经济命脉发家致富,最后富甲一方。有钱了,人就显摆,扬州盐商喜好的是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清朝乾隆年间文人李斗在他所写的中是这样来描绘扬州盐商的:“扬州盐商竟尚奢丽,一婚嫁裘蟒、堂室饮食、衣服輿马,动则费十万”。以我之浅见,富有的盐商可能是催化扬州菜系往高端发展的动力。盐商们不仅在扬州城里的各大高档酒店里享受着淮扬美食,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还在自己的家中特聘着专做淮扬菜的大厨。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以备亲友嘉宾来访的应酬之不时之需。当然啰,乾隆皇帝的三访江南也给扬州带来了发展淮扬菜的良好机遇,因为御用美食是马虎不得的。说到“乾隆爷三下江南”,倒是提醒了我一件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北京开国大宴就是以淮扬菜为主打的,直到今天,淮扬菜依然代表着中国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的菜式之一。您看看,淮扬菜是何等地风光!但我必须说明一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普通的扬州人,尤其是扬州的乡下人,是难以享受上述种种淮扬佳肴的美味的,因为他们的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银子。他们除了偶尔到当地那些“丰俭由人”的小饭馆里略微品尝淮扬菜的滋味外,大部分的时间里,他们在自己家里过的是一日三餐的生活。但大多数的扬州乡下人每天只能“一干两稀”,也就说中午吃干饭,早晚喝稀粥。一提到这个粥字,您可能觉得这种家常饮食稀松平常,“谁个人的家里不喝粥呢”?但是我们扬州老家有一种粥却让我难以忘怀。我记得那还是读中学的时候。有一回我跟随母亲到乡下老家去拜访我的大伯母。到了吃晚饭的时刻,大伯母从灶台上给我端来了一碗粥,外加一小碟腌萝卜干。这碗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半稀半干的粥当时并没有引起我任何注意,因为粥对我来说没什么好稀奇的。但是,当我刚刚喝了一口粥时,我突然感到一股浓浓的清甜麦香直袭我的味蕾。对于我一个城里人来说,这种粥太好吃了。于是我津津有味地把粥一口口喝下,连佐菜的萝卜干也顾不上吃了。喝完粥后,我问大伯母这是什么粥?大伯母笑着对我说道:“这叫彩儿粥,我们乡下人天天拿它当饭吃”。后来经过一番“考证”,我终于弄清楚了这种美味的“彩儿粥”的来龙去脉。彩儿粥的彩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米字旁,右边一个参字(即“糁”字)。所谓彩儿粥就是把少量的大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加上一定量的水。水烧开后,将大麦粉扬入锅中。这时候的关键所在就是大麦粉必须扬得均匀,否则的话,锅里煮的不是彩儿粥,而是面疙瘩汤了。彩儿粥之所以非常香,是因为旧日的农村用的是柴锅,彩儿粥是在柴灶上煮成的。只有当炽热的灶火热烈地扑向锅底并持续地燃烧时,全锅底的熬制才能将糁儿里的香味彻底地熬进锅里。到了彩儿粥熬得的当口,满屋子、甚至是满院子都充满了麦香!这时候您再看看锅里的彩儿粥:黏黏糊糊,美味;涓涓溜溜,润肠;热热腾腾,暖心;香香喷喷,开胃。随着农村人生活的提高,如果我现在再访扬州乡下的老家,那肯定是吃不到旧时的彩儿粥了,因为在现代化的灶具上,用煤气或石油煮粥,锅不是铁锅,水不是井水,火不是柴火,怎么可能复制出当年如此美味的彩儿粥呢?10
小镇故事之三
报童
文/图胡家建人类,万物的灵长。其区别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他的非凡的创新能力。
人类,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他们用一波波的创新科技,点燃文明的火炬,改变社会的产业分工。同时,他们又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替代传统产业,挤兑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啊,人类在肯定、否定、再肯定和再否定自己的这种循环往复螺旋式的发展进程中进化着。
现代电子科技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天,在地铁上,人们旁若无人,埋头刷屏,从手机上贪婪获取最新资讯,你可以感觉到无线电流编织和谱写的晨曲是怎样让人陶醉和迷恋。
报童,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职业,随着无线电子媒体和电子传输工具的普及,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街小巷中已难寻他们的踪迹。每天清晨,在杰弗逊公园小镇,在它的地铁站蓝线的大门口,你可以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身前身后的袋子中装着当天的报纸,右臂上放着一叠,左手拿着一份,他全身都被报纸包裹着,眼光不断扫视进站的人流,一周五天,从不间断,他近乎乞求的目光在寻找着、期待着买报者。这报童从不叫卖,定定地伫立那儿,怕是给那“唰、唰、唰”脚步组成的上班曲参杂不和谐的音符。他默默地、轻轻地挥动着手中的报纸,时不时换一个站立的姿势。可是,人流与他逆向而行,脚步匆匆,卷起一管长风,追赶着流水般的地铁。行色匆匆,我从未捕捉到别人买他的报纸的瞬间。“他卖报能养家糊口吗?”在地铁上,我常常陷入沉思。芝加哥的两大支柱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和《芝加哥太阳报》都是经营了几百年的老报,前者还是名列全美前十名的很有份量的大报。电子媒体的崛起,芝加哥的传统媒体产业业绩断崖式下降,尽管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将订报价格降到每年20美金,但订阅者仍寥寥,终难摆脱财政危机的窘况,报社不得不变卖产业、让人收购和走电子化发展的新路。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造纸书和印刷术,报纸就在全球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报纸作为权威的传播媒介,独领风骚数百年,虽然经过了后来广播和电视的挑战,但都没有动摇它的传媒老大的地位。“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报业传媒的龙头老大的地位,终于要让位给电子媒体了。现在,没有一家报纸的实力可与谷歌、雅虎、百度和腾讯这些具有多功能服务的新媒体进行抗衡了。加上推特、脸书、油管和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