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新名单,医院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入选新名单。
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根据检查情况,经各地申报,文化和旅游部同意对个涉及更名、撤销、职能调整的保护单位进行调整和重新认定、对14个检查不合格的保护单位给予限期整改、对38个检查不合格的保护单位取消其保护单位资格。
5分钟,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典型案例分享
1.通络调治一个月冠心病症状基本消失
40岁的费先生平时工作很忙,免不了经常应酬,大约一个月前,他在饮酒后出现了胸闷气短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反复发生,上个楼都要歇个两三回。由于费先生原本就患有冠心病,他担心是病情加重了,医院就诊。经过验血、冠脉CT、心电图等检查发现,费先生不仅血脂高,而且冠脉前降支重度狭窄达到了75%,导致前壁心肌缺血,从而出现了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最终,费先生被诊断为冠心病、高脂血症、不稳定型心绞痛。根据费先生的诊断及症状表现,在规范其原本用药的基础上,医院络病门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还为他开具了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调和营卫的中药汤剂,并叮嘱他注意生活方式,最好避免饮酒。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调理,费先生胸闷、气短等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心电图等检查也都显示正常,缺血等表现消失。高兴之余,费先生也表示,他在规范用药的同时,也将会将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下去,科学管理自己的冠心病。
吴以岭院士每周二上午医院络病门诊出诊
对此,吴以岭院士指出,中医学的“络”包括了西医学的血管,特别是一些微小血管在内,通络药物既能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管痉挛引起心绞痛,又能抑制斑块形成,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因此,对于冠心病等血管性疾病,可以在规范用药的同时,配合通络中药,则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控制病情。
2.早搏两万多次通络治疗一个月降到三百多次,心终于不慌了
“心慌胸闷,喘不上气,可是把我吓坏了。”崔先生说,大约在半年前,他出现这些不适症状,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有频发房早的情况,而且早搏次数达到了两万多次。经过药物治疗,心慌等症状改善并不明显,于是来到了医院,希望能通过中医药配合调理,改善症状。
贾振华教授每周二、周五上午医院出诊
接诊后,根据相关检查及症状表现,医院贾振华教授为崔先生仔细辨证,认为他是属于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心络失养,因此便给他对证开具了益气养阴、化瘀通络、养心安神的中药。服药一个月后,崔先生自觉心慌气短等症状缓解,除了劳累后偶尔还会有不适,平时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心慌。此时他又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他的早搏已经减少到了余次。
3.放了支架,“心病”又犯了
通络中药调治月余症状基本消失
支架术后的李先生一直口服药物进行常规治疗。但在两年前,李先生突然出现了一次晕厥,紧急入院后心电监护发现存在短阵室速。医生表示,短阵室速属于一种恶性心律失常,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室颤甚至致命等较严重的后果。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李先生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了治疗,但由于李先生除了冠心病,同时还患有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情况,要“照顾”的方面较多,许多必要的药都不能用,因此治疗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李先生选择进行了中医药治疗。在仔细了解了李先生的病情变化、通过全面检查之后,医院院长贾振华教授为李先生制定了治疗方案,通过一个多月的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活血利水为主的中药通络调理治疗,再次来复查的李先生基本已没有明显的不适,睡觉、吃饭都很正常。胸闷痛、气短等情况基本消失,而且经检查短阵室速消失,肝肾功能各项指标也都转为正常了。
贾振华教授表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中药在保护微血管、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研究表明,急性心梗患者在常规西药加支架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心梗支架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肌微循环血液灌注,保护心肌,减少心室重构,避免向慢性心衰发展。从而改善心梗支架植人患者的远期预后。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应用通络中药“通心”,帮助解决微循环障碍及心肌保护难题,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4.中药通络治疗帮心衰患者恢复自理生活
年近70岁的赵先生十余年前被诊断患有心衰,近日赵先生因心慌、气短、喘憋、乏力、腿肿、晚上睡觉不能平躺等症状,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治疗。入院后,该科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创立的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采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中药汤剂治疗,使赵先生的症状很快有了改善。现在他已经可以自己下楼去超市买东西,回来不用坐电梯,能慢慢地走上三楼,且不喘憋。这表明采用中药通络、益气、活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改善心衰症状。
心力衰竭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目前还不能治愈,西药治疗效果也不太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吴以岭院士从中医脉络学说分析认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应当从气分、血分、水分把握其发病病机演变规律,并提出了“气血水同治分消”的治疗原则,拟定了“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疗方法。经临床观察研究证实,该治疗方法既可改善患者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症状,又可以增强心脏射血指数,显著降低患者死亡和再住院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
医院
医院
医院
医院省医院
推行“会员制慢病管理”服务
官方网站: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