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早搏仅仅是治“标”,而驱除导致早搏的病因才是治“本”。中医讲究“重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西医也是同样道理。除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的早搏可以引起更严重心律失常,需要立即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治“标”)外,一般早搏不会给病人带来多大危险,在应用药物控制早搏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病因的治疗(治“本”),否则,不但早搏不容易控制,而且停药后也容易复发。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导致的早搏,如果不首先使甲状腺功能得到控制,即使应用强有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合并的早搏也难以被消灭。
2去除早搏诱因有些早搏的病因是无法或难以被清除的,如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病人,后期形成肺动脉高压,已丧失了彻底治疗的机会;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所以病因治疗也无从谈起;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尽管采取了药物:介入等多种治疗方法,也难以使坏死的心肌细胞复活等,这些均存在病因治疗的困难,这时就应积极寻找导致早搏发生的诱因并加以驱除,例如先心病病人劳累、感染、心衰等均为导致早搏发生的常见诱因;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加重、高血压病人血压突然升高等均容易诱发早搏,这时,就要针对发病诱因积极加以治疗。
3合理选择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率、心功能、心脏激动传导等均有明显影响,并且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范围,用得好,可以发挥其有益的抗早搏作用,应用得不合理,不但早搏不能被控制,甚至还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一定要听取心血管科医生的意见,不可随意性太强或道听途说,随便到药店选药。4药物减量要缓慢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效后多长时间开始减量,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这主要因为每种早搏的复杂程度不同、病因及诱因治疗的难易有别。一般认为,如果早搏的病因、诱因得到适当控制,早搏消失后5~7天,即可开始药物减量,但减量速度不可太快,一般掌握1周左右减1个剂量,1~2个月逐渐过渡到停药。
5联合用药要慎重有时一种药物不能控制早搏,而需加用另一种或两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电生理和心脏功能的影响都比较大,联用不合适容易加重药物毒副反应,因此要慎重选药,尽量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联合使用,尤其避免同类药物的联合使用。6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每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胺碘酮容易引起心动过缓、美西律可以引起胃肠道反应、异搏定加重传导阻滞、β受体阻滞剂容易引起心率减慢并加重心衰等。尤其有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还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加以注意,一旦出现某种药物治疗早搏“无效”甚至“加重”,或治疗一种早搏又出现另一种早搏时,就要警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现象。
7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均可增加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敏感性,增加早搏控制的困难程度。同时烟酒还可促进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发生,因此大力提倡戒烟,限制饮酒,尤其严格控制饮烈性酒。YaYa医师简介肖文良,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长心血管介入技术。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