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心室早搏
早博治疗
心房早搏
窦性早搏
偶发早搏
房室早搏

中国心律新原创刘秉彦室早负荷与心血管不良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导读

  创新是医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心律学界已经从学习、引进进入赶超乃至引领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展示心律失常领域中国原创的新理念和新术式等学术成果,亚洲心律学会(AHRA)发起《AHRA中国心律新原创》宣传推广活动。此活动由业内专家根据学术创新性、临床显著性和未来学术价值等标准,筛选出由中国心律学医生自主发表的具有国际先进性的最新原创成果,向广大临床医生分享中国心律新原创新动力。本次分医院刘秉彦团队带来的《室早负荷与心血管不良预后相关》,欢迎大家在线阅读。

研究背景:

  室性早搏(VPC)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数偶发早搏患者并无临床症状,不影响生活质量,且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但VPC的负荷过高时(VPC次/天),可影响正常的心室收缩,影响患者的心功能,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1]。对频发VPC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既往关于VPC负荷与患者预后的研究存在样本量不足、未对年龄及糖尿病或肾病等共病因素进行校正等缺陷。为了进一步明确VPC负荷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发表了一项纳入近例室性早搏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并利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多因素进行校正,进一步证实VPC负荷过高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回顾性纳入-年经Holter诊断为VPC的患者例,按照VPC负荷分为三组,低VPC组(次/天),中VPC组(-次/天)以及高VPC组(次/天),主要结局事件是心血管死亡率。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分析不同VPC负荷与预后的关系。利用多变量校正的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组间生存差异。使用竞争风险模型进一步明确VPC负荷与心血管结局的关系。随访时间约40个月,总体而言,低、中、高VPC负荷组的心血管死亡率分别为1.3%、3.3%与3.7%(p0.)。为了减少组间偏移,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患者按4:2:1分为低VPC组(n=)、中VPC组(n=)、高VPC组(n=),随访结果显示中、高VPC负荷心血管死亡率较低VPC负荷组显著升高(p=0.)。使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衰、冠心病对心血管死亡率进行校正,以低VPC组为参考,Cox回归结果显示,中VPC(HR=1.68,95%CI:1.07-2.63,p0.)及高VPC(HR=1.47,95%CI:1.09-1.98,p0.)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竞争风险模型中,FineGray’s分析结果同样证实VPC(HR=1.70,95%CI:1.06-2.71,p0.05)及高VPC(HR=1.48,95%CI:1.09-2.01,p0.05)与心血管死亡密切相关。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认为高VPC负荷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1.研究流程图

图2.Kaplan-Meier生存分析

图3.竞争风险模型与Cox回归模型结果

图4.研究总览

研究点评:

  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在75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病率可达70%。大多数的室早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某些特殊的室早,如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短联律间期室早、非流出道室早、插入性室早、QRS时限过宽以及频发室早被证明与预后不良相关[3]。并且大多数患者并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导致了该类患者的就诊延迟。虽然既往的研究证实了频发室早与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但存在样本量不足等局限性,且有关频发室早与心血管死亡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基于约2万人的大型队列,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多变量Logistic回归、竞争风险模型等多种优效统计学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频发室早与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来源:

[1]LeeYH,ZhongL,RogerVL,etal.Frequency,origin,and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bof.com/xszb/85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