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的心跳就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匀速、规律,每一次心跳的时间间隔是大致相同的。心跳也会随着呼吸、情绪、活动等不同情况有一些快慢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在每一次心跳之间的差别很细微,不用专门的仪器一般不容易察觉。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心跳的规律性发生了改变,有些心跳提前发生了,就像抢拍子一样,这种提前出现的心跳在医学上就叫做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也叫做期前收缩。早搏既可以发生于正常的心脏,也可以发生于患病的情况下。
得了心脏早搏有什么症状?
心脏早搏是否引起症状是因人而异的,发生早搏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
突然感觉到心里“咯噔”一下;
突然有在电梯上失重的感觉;
感觉“心跳间歇、心跳偷停”等;
心慌、胸闷或者其它不好描述的症状。
初次发现早搏,医院就诊,及时做心电图检查,让医生明确是何种早搏,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需要治疗。很多时候,心脏早搏的发生也不规律,并不是大多心跳都伴有早搏,可能在数脉搏、听心跳的时候发现了早搏,而在做心电图的短短几十秒钟内,心跳可能变为规律的,而没有记录到早搏。
为了更加准确的发现早搏,医生还可能会让患者做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检查,比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也就是通过专门的仪器记录患者一整天的心跳情况;来仔细的分析哪些心跳是早搏,早搏在一天中有多少次,并且结合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所记录的活动状况来分析早搏发生的特点。
正常情况下,心脏跳动时,自己是感觉不到的。心跳“抢拍子”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心跳突然“咯噔”一下,但各人感觉不一致,也有的感觉心脏欲从喉咙里跳出来,有些时候在人们感觉到心跳“咯噔”一下之后也可能会感觉到心跳停顿了一下。
无论是哪种早搏,心脏都没有停跳,只是搏出的血液比正常搏动稍少一些,导致这一次的脉搏减弱,好像停了一次似的。
虽然早搏引起的心跳会觉得明显的“咯噔”一次或几次,但早搏引起的脉搏搏动却可能比较弱,所以在摸脉的时候后也可能会摸不清楚,会觉得脉搏突然慢了一次或几次或是脉搏有间歇,这种时候也叫做“漏脉”现象。早搏后的那一次脉搏会稍强,因为早搏后的搏动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多,从而“弥补”早搏那次减少的血液搏出量。所以,早搏并没有使心脏停跳。
偶尔发生的早搏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频繁的发生早搏,可能会觉得心慌,更严重一些则可能会觉得头昏、胸闷,这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什么样的早搏是心脏病?
1.早搏发生的频率:早搏每分钟5次以下叫偶发早搏,早博每分钟6次以上叫做频发早搏。病理性的早搏多数都是频发的。
2.早搏发生的类型:生理性的早搏一般都是单一性的,而多源性的早搏多数是病理性的心肌损伤表现。
3.早搏受运动影响:生理性的早搏运动后常会消失,而病理性早搏运动后次数可能增加。
当然,以上区别并不是绝对的。疾病复杂多变,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同。发生早搏不一定伴有症状,不能单以是否伴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轻重;但可以通过相关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患有慢性心脏病者往往容易出现心肌损伤而发生早搏;近期有感冒、发热、腹泻病史的,也有可能患有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得了心脏早搏有什么危害?
临床中判断早搏的危害时,其在心电图中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若心电图上,早搏有着多种不同的形态,可能提示存在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早搏应该如何预防?
早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外,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及疾病都可能影响到早搏的数量及相关症状,早搏数量也是时刻在变化的。
1、对于经专科医生评估过,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患者,应该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尽量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失眠、大量饮酒、吸烟、喝浓茶、喝咖啡及刺激性食物,保持生活作息规律及乐观情绪。
2、对于伴有心脏病,或其它疾病的早搏患者,应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有心肌缺血,就应该首先争取改善心脏供血;
3、若存在低血钾,应积极补钾尽快纠正电解质紊乱;若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应积极控制甲亢;若早搏是服用其它药物导致,应尽快停用可能药物等等。
总之,心脏早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当它出现时请您不必惊慌,正确认识早搏,改变易导致早搏的生活习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时的治疗才是您最正确的选择。
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