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哦
俗话说,“清明螺、壮如鹅”现在是螺蛳最壮的时候,
上汤、酱爆,各种烧法
都是杭州吃货下酒、夜宵的好选择。
但是,螺有很多种,
最近上市的这种螺长得跟螺蛳很像!
千万要注意了!
他叫织纹螺
叫织纹螺
织纹螺
(以下是织纹螺本螺了)
??
杭州人注意!!
织纹螺汛期已经到来!!
一颗就可致命!!
紧急
提醒
每年4—9月是织纹螺旺汛期
同时也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
织纹螺体内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切勿前往海边采捕、贩售、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据介绍,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其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尖细,长度为1—2厘米,宽度为0.5—1厘米。
另外,其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
织纹螺味道鲜美,是沿海群众喜爱的“下酒菜”。
但有些织纹螺种类体内含有麻痹性神经毒素,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少量食用即可致人死亡,是名副其实的“餐桌杀手”。
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曾有不少非法贩卖织纹螺及食用中毒案例
据浙江新闻报道,年12月,椒江区市场监管局在对网络订餐行为开展网络巡查时,发现辖区有两家餐饮店在美团外卖平台上销售“香丝”,图片疑似织纹螺。专项行动组“直捣”辖区内上述两家销售疑似织纹螺的网络订餐商家,并在其中一家名为“虾兵蟹将”的商家后厨冰箱内发现疑似织纹螺1.5公斤。
执法人员将疑似织纹螺送至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宁波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进行检测鉴定,结果认定是织纹螺!
年5月,莆田一2岁男童吃织纹螺后中毒或成植物人
年5月7日,莆田荔城区长丰村,9人食用织纹螺中毒,其中5人住院。
年7月14日,霞浦县溪南镇,渔民陈某食用织纹螺后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年5月21日,罗源县4人因食用织纹螺发生食物中毒,其中1人死亡。
年6月1日,仙游县发生两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有3医院接受治疗。
年4月至5月,宁德、莆田等地发生多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死亡2人。
织纹螺体内常含有神经性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
曾有相关部门检测,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织纹螺体内一种叫做“石房哈毒素”的毒性大增。
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很可能就致人死亡。
从外形上看,织纹螺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炒熟的织纹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
织纹螺中毒至今无特效药
这是神经毒性,至今没有特效药。
医院对病人多数是采取催吐、排泄、洗胃等办法,加快新陈代谢,尽量少地让人体吸收。好在总有人中招,但没发生过死亡的病例。
早在年,卫生部就发公告称: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
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
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公告明确了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过风险警示:食用织纹螺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
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织纹螺如何识别
扩展阅读
﹀
﹀
﹀
鲜黄花菜易致呕吐腹泻建议避免食用鲜黄花菜,即便食用,每次也不宜超50克。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经肠道吸收后可在体内转变成有毒物质,引起食用者中毒。
相比之下,干制黄花菜在制作的过程中经过水蒸气熏蒸、晾晒等工序,能够去除大部分的秋水仙碱,更加安全。
秋水仙碱可溶于水,因此,如果吃鲜黄花菜,一定要先经过焯水、泡煮等过程,干黄花菜在食用前最好也要浸泡一下。
野生菌“真假难辨”切勿轻易采食蘑菇辨识非常困难,同科目野生菌形态相似,但微小差别处导致性质完全不同。毒蕈常与食用菌混合生长,且形态特征与食用菌差异非常微小,采摘者若盲目自信、仅凭经验识别,往往导致误食中毒。
传统中食用的“三八菇”“芝麻菌”“石灰菌”“火炭菌”和剧毒鹅膏菌、亚稀褶黑菇等毒菌最易混淆采食。
两种外观极其相似的野生菌对比(图片选自卯晓岚图谱周亚娟提供)
毒蕈毒素种类多且成分复杂,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毒蕈中。因此,毒蕈中毒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目前,国家尚无毒蕈毒素的实验室检验标准和方法,也没有针对性的解毒药物。唯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要采食不认识的野生菌!
真是太可怕了!
点亮右下角的小雪花扩散出去,
提醒更多人知道!
来源:东南早报综合泉州晚报、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石狮日报、厦门网
记者:谢曦通讯员陈志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小编邀你收藏浙江之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