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共抗疫情!
在抗疫一线,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收到,我报名”“刚下门诊,马上到!”“刚结束手术,我可以!”“抗疫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是义不容辞的。”“我们的医护人员负责上门采样的,最多的每天接近8万步……”“虽然爬楼梯不知道爬了多少层,但看到居民期盼的眼神、即将解封的喜悦,我感觉疲累瞬间一扫而光!”……这些医护人员的心声,直击人心。自4月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市内的相关区域组织了多轮人群核酸筛查。在每一次的核酸检测中,医务人员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在遍布居民小区、村居、学校的采样点里,“大白”们随处可见。他们顶着日晒雨淋、夜以继日地为市民提供快速、便捷的采样服务。单是5月4日,全市就设置了个核酸筛查采样点、个采样单元,人次医护人员牺牲假期休息时间,累计采集核酸样本.16万份,检测结果全为阴性,再次跑出“加速度”,为市民假期后安心返岗、返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个个同心战“疫”的身影,展现出速度、力量和担当,为他们点赞!
·
夫妻搭档不计小家得失,上阵成“战友”
4月28日傍晚,
紧急通知要再派人支援番禺
大规模核酸采样任务。
“收到,我报名”“刚下门诊,马上到!”
大家纷纷在群内接龙报名,
有的医生换好服装直接飞奔而来。
医院介入手术中心的朱栋梁主任、
心内科郑均燕护长夫妻齐上阵,
当天的任务可能要到凌晨2时,
“孩子怎么办?”
“孩子大了,也理解我们的工作,
自己可以搞定!”
介入手术中心朱栋梁心内科郑均燕
除了这一对夫妻外,
还有不少夫妻档在抗疫一线,
作为医护人员,
他们都能理解和支持对方,
家人也给予了他们大力支持。
老年病科饶红英中医科马军
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曾嘉航和
五官科主管护师张新文
也是一对“夫妻档”。
今年以来,
两个人分别五六次支援社区核酸采样任务,
但并肩作战却是头一回。
5月4日,
医院负责天河区的采样工作
夫妻俩恰巧分在同一组
经验丰富的妻子当起了组长,
“他基本上都是在我手下干活儿的。”
张新文笑着调侃起老公。
由于长期在手术台工作的原因,
曾嘉航患有腰椎间盘突出,
4日的采样任务是戴着腰封完成的。
他们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多,
此时正在顺德的老家由老人照顾。
胸外科曾嘉航和五官科张新文
要和病毒比快,
核酸检测任务可能漏夜开展。
不少医生是白天下班直接奔赴采样现场
凌晨才能回家
作为妻子,张新文也有心疼
“抗疫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是义不容辞的。不管白天黑夜了,现在就一直是预备状态,随时有可能半夜收到通知,第二天就出发。有的时候是白天下班后,直接到外面采核酸,凌晨才收摊回家。”张新文心疼地说,最近丈夫的身体不太好,查出心脏早博,一直在用药物治疗着。幸好随着流程的改进、组织的完善,核酸采样的效率也在提高。5月4日的这场筛查,晚上10时左右就收摊了,晚上十一二点便回到了家。
张新文说,
庆幸自己的家人十分“给力”,
把两个孩子照顾得很好,
让夫妻俩出任务时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最希望能带两个小朋友出去玩,
我的宝宝刚好快过生日了,
希望能毫无顾虑地陪他们玩一天。”
封控区三人小组:
扫楼上门采核酸
最多一天走了八万步
在白云区封控区,
医务人员仍在继续奋战、开展核酸筛查。
有的医护人员最多一天步数8万步
有的冒着大雨踩着泥泞小路上门检测
有的外派任务点就在自家附近权当“回了家”
……
每天不知爬了多少层楼梯步数一天最高8万
4月17日,甲乳外科王惠护士和队友
加入了封控区三人小组。
此前王惠已参与过十余次外派核酸采集,
医院发热门诊,
经验比较丰富。
在封控区扫楼,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4月20日,照常入户扫楼采核酸,
在一栋居民楼的六楼居住的夫妻
听说是要解封来采核酸的,
非常配合地做了双管核酸。
采完环境标本后,
夫妻俩热情地把医护人员送到了门口,
还一个劲地说:
“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虽然爬楼梯不知道爬了多少层,但看到这些可爱的居民期盼的眼神、即将解封的喜悦,我的内心非常开心,感觉那些疲累瞬间一扫而光!”王惠开心地说,那天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