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彬剧院看文艺演出两次期间,没想到先后遇到四位我廿年前看过的患者,廿年过去了,他(她)们都活的健康幸福。没有想到遇见我们大家尊敬热爱的《红灯记》铁梅的扮演者刘长瑜老师。她已年过七旬,她一眼就认出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胡大夫,廿年前你到我家看病。因有胸闷,医院给我造了影,你说没有心血管病,那个造影没必要。”这件事我也记忆犹新。
晚上吃饭时,我旁边坐的是一位54岁中年人,桌牌上名字醒目而好记“武力”。从他给我的名片上知晓他是世界餐饮业联合会主席。他自我介绍时开场说“胡教授,你记不得我了吧?医院找你看过病。你当时的一句话,让我安心快乐活到今天。你记得你说的那句话吗?”我说:“实在记不得了。”武力说,你对我说“你死了,我负责。”当时他心电图显示左束支阻滞,超声心动图正常。到医院,医生说的很可怕。带着郁闷心情走进我的诊室,听完我的诊断结论,欢快地跑出门去。医院会诊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效果很好,还在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奋斗。第四位是70多岁的河南老乡,退而不休,还在工作。也恰巧20年前因频发室性早博而苦闷,我告诉他“心脏正常的早博一非器质性疾病,二无危险,最好的治疗是不治疗,无为而治,放松心情,该干啥干啥。”
还有一次,医院门诊出诊,诊室里走进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85岁老者,我问您是要加号吗?老人问答,不加号,是来看看你,谢谢你的。主要是告诉你22年了,我还健康活着。我是哈尔滨铁路局的,22年前得了冠心病,跑了医院,有的让放多个支架,有的建议搭桥。医院找到你,你说病情稳定,不支架,不榙桥,帮我认真说明用什么药,一定要戒烟。”一晃就是20多年,每天万步路,没有心绞痛。
医院老一代老师们教育熏陶下,形成了一套临床思维程序,看门诊查房,面对一个个患者先认真想好,他们不需要什么,再把真正需要的治疗安排好,落实好细节。十年、廿年的时间证实你的临床决策,尤其是决定不做无效治疗的决策得到了实践验证,才是医生最高兴和幸福的时刻!
胡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