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陈大妈最近有点不对劲:老觉得不明原因地心跳加快,早上心慌几次,晚上心慌几次,反反复复,像烦人的苍蝇般挥之不去。考虑到自己年逾古稀,不能对身体掉以轻心,医院的心内科就诊,结果一查心电图发现她得了一种心脏病——心律失常,准确的诊断是“异位心律、持续性房颤”,医生马上建议陈大妈做手术!
陈大妈的诊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房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会在心房内发出杂乱无章的无序电信号,导致整个心脏的跳动变得乱七八糟。正常人的心率为60-次/分,而房颤患者的心率可达到-次/分,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且陈大妈的房颤不是偶尔发生,而是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即“持续性房颤”。
正常人的心电图:一波一波间隔相等,形状相同,井然有序[1]
房颤患者的心电图:整个波形变得形状各异,间隔不等,毫无规律[1]
当天陈大妈的手术很成功,恢复后就正常出院了。然而不幸的是,1个月后,陈大妈又回来了。
这次陈大妈换了个症状:心跳变得正常了,但其他地方出了问题:手术以后她常常觉得浑身无力,头晕目眩,时不时还会眼前一黑;一开始她以为是手术后恢复不好,或者低血压低血糖导致的,但症状十分“缠人”,发生了数次之后,陈医院看看。
考虑到陈大妈已经接受了手术,一般的心电图结果也显示正常,看来常规检查是不奏效了,医生建议陈大妈接受一种新型心电图检查——医生将一个贴片贴在陈大妈的胸口,告诉她这个小贴片是一个“袖珍”的心电图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心脏的活动,还嘱咐陈大妈佩戴心电贴7天,一周之后,一切自有定夺。
心电贴示意图然而到了第3天,医生却先坐不住了,原来通过贴片装置医生发现陈大妈的心电图出现了多次异常——准确来说,仅仅3天内陈大妈的心脏发生了次停跳,其中有47次停跳时长大于5秒,最长停跳时间为8.46秒,这准确解释了陈大妈头晕和黑曚的症状——因为在那一刻,她的心跳停止了!
陈大妈的心电图上有足足8秒的直线,让人心惊胆战,重要的是,这样类似的情况发生了1万5千多次!
这样的情况达到了临床上的“危急值”,陈大妈直接住进了ICU!最后,“大难不死”的陈大妈接受了起搏器治疗。
频繁晕倒,是“头”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
事实上,心脏停跳的问题并非老年人专属,它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甚至包括生命力正蓬勃向上的儿童。在年《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就记录了这样一个病例[2]:
11岁的小王年龄不大,却有着不短的“晕厥”发作史:
l3年前晕倒1次;
l1年前开始间断晕倒4次;
l10天前连续3天晕倒3次。
3年间就出现了8次晕倒,每次晕倒后醒来后就全身无力,胃不舒服;这让小王的父母十分担心,医院就诊。
一开始,父母以为是小王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才会经常头晕,但检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CLBB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提示小王患有传导阻滞型心脏病。换句话说,小王的问题不在大脑,而是“心源性晕厥”,即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晕倒。
传导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一种,通俗的讲,就是心脏发出的电信号被“阻滞”在了某些地方,以至于无法正常传到心脏的一些特定位置,导致心脏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跳动。但是,医生怀疑这并非小王频繁晕倒的全部原因,就像抓犯人最好抓现行一样,医生希望能精确捕捉到小王晕倒瞬间的“心电图”,将事后猜想升级为现场还原,这样才能做出最完整的诊断。
那么问题来了,小王的晕倒行为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如何刚好捕捉到那一刻呢?医生给小王提供了一个新型贴片式装置——和陈大妈的类似,让小王一直贴在胸口,这样就能在晕倒时自动监测到心脏的电信号了。
事实证明,医生的决断是英明的。出院后,小王在打乒乓球和走上坡时分别发生了2次晕倒,而这时他胸口的心电贴正飞速运转,迅速采集了心脏的异常电信号,并生成了实时心电图,结果显示:原来小王的问题不仅是传导阻滞,这2次晕倒期间,他分别出现了ms(+)和ms的心脏停跳(1s=0ms),也就是心脏停跳那一瞬间,他的世界陷入黑暗。
心电贴分别清楚地记录了小王的2次心脏停搏[2]
小王的实时心电图给医生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医生果断让小王植入了起搏器。4个半月后,小王再也没有发生1次晕倒,一切圆满解决。
二十秒后,他重回世间
最后让我们来看发生在去年的一个“惊心动魄”病例[3]:这天,75岁的张大伯因为呼吸医院,医生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也就是说张大伯不仅心跳速度比正常人慢,还和小王一样存在传导阻滞的问题,考虑到张大伯高龄且病情复杂,医生们意识到接下来可能是一场硬仗。
果不其然,某天早上7点,普通人清醒起床,张大伯的心脏却“睡不醒了”——医生马上对张大伯昏迷的“心脏”进行了抢救,虽然最后抢救成功,但心电图显示,张大伯的心脏问题比入院时更严重了,已经无法支持身体的正常运转了。
医生给张大伯植入了临时起搏器代替心脏工作,但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却让人犯了难:临时起搏器目前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一劳永逸,接下来的病情会走向何方,实在难以预测。但有一点他们清楚:张大伯接下来的心脏状况将瞬息万变,可能分分钟又打回原形,因此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连续监测,才能及时发现隐患。
医生当机立断,对张大伯进行心脏远程实时监测——通过心电设备将张大伯24小时的心电图实时记录下来,并远程传输到系统的电子屏上,这样就能时时刻刻观察到张大伯的心脏状况,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事实证明,心脏远程系统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在给张大伯装上装置的几小时后,晚上9点22分,警报声响起,张大伯的心跳突然飙升,并出现了杂乱无章的跳动——在临床上称为“多形性室速”,是一种可引发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
多形性室速的心电图——心乱如麻[3]
在多形性室速奏响了死亡的前奏后,当晚10:48分,张大伯直接出现了“心跳骤停”,心电图立即将其记录了下来并向医生报警,在旁的医生马上对他进行了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等抢救措施,在整整19.74秒后,他的心脏终于起死回生!
乱成一锅粥的心电图过后直接出现了心脏骤停[3]
人的心脏无时无刻不在跳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尤其对于上述3例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自己的心脏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引爆。因此,片段式、碎片式的心脏检查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这些患者的需求,连续性、不间断的心脏监测才能保证这些患者时刻被罩在保护伞下。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3位患者都接受了新型的心电监测,无论是贴片式装置还是心脏远程监测,这些设备都能保证7*24小时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并及时反馈给医生。如果没有它们,陈大妈数以万计的心脏停跳可能会被“忽略不计”,小王晕倒的原因不会水落石出,张大伯或许会在某个深夜猝死而来不及抢救。显然,心脏实时监测装置为这些患者带来了福音,在辅助诊断和实时预警方面功不可没。
那么,国内有哪些心脏实时监测设备呢?卡帕奇心电贴就是其中一例——患者只需要将一个小巧的贴片贴在胸口,维持7天就可以了。心电贴会维持7*24小时的工作状态,日夜不停地监测患者的心电情况,将所有的心电异常记录下来。相关研究显示其诊断率可达到96.6%[4]!几乎能覆盖所有心律失常,这样就不用担心有任何遗漏了——事实上,第1例中陈大妈的心脏停跳,就是卡帕奇心电贴记录下来的。
卡帕奇心电贴
同时,搭配新型遥测系统,心电贴上的所有信息均会远程传输到系统上方便医生查看,并借助专业软件分析诊断,有任何异常状况(如心跳加速、心脏骤停等)还会实时预警,便于医生及时采取措施。
卡帕奇遥测系统
目前,卡帕奇已经在临床上投入实践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我们有理由相信,卡帕奇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