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灵魂是中医思维。没有中医思维,就不是真正的中医。中医对人体生命状态的把握,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天地之道。《易经》中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中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就是说,要看人体阴阳的变化是否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一致,相一致就是正常状态,相悖就是异常状态。
中医就要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以药物之偏去纠正人体之偏,使人体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中医的传承就是要传承中医的理念、思维、方法和技术,就要靠那些热爱中医、献身中医,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卓越的临床疗效的坚定的中医守望者。已故首都国医名师、经络医学大家王居易教授即为如此。
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针刺麻醉技术引起的轰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经络实质的研究热潮,不断出现了各种假说,王居易也曾为此心潮澎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归于了沉寂。王居易也曾热衷于对各种经验穴、特效穴的学习。如果称为针对某病的特效穴,就应该不分男女老幼、时间地点都有效,但临床实际却是有效无效并存,这又是什么原因?
最终,王居易还是静下心来,回到了对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中。当他看到《灵枢·经脉》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及《灵枢·经水》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这两句话时,他的灵感被触发了出来,结合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他提出了“经络就是人体皮、脉、肉、筋、骨之间的缝隙”的理论,而且认为经络和腧穴是可以通过切按循推感知到的,并由此创造出了经络诊察法。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他又提出了经络气化学说和证候结构学说。
根据这一理论和方法,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得到了真正意义的实现,脏腑经络理论也不再是空泛的而是有着丰富理论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至此,王居易明确提出了“经络医学”的概念,这是对中医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它使针灸学术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并实现了理与法的相映、道与术的统一,其学术价值和对中医学的贡献必将为历史所证明。
王居易教授曾师从杨甲三、程莘农、王乐亭、贺普仁等数位针灸界前辈,从事针灸的临床研究五十载,对于将传统的经络理论运用于临床有着丰富的经验,自70年代末开始,先后在欧美国家传授针灸,著有《王居易经络学讲演录》(英文版)。
王居易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熟读《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等诸多针灸典籍。王居易教授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其对针灸的阐述极为精详。现代针灸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誉其为针灸学之宗本。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针灸治疗学理论在基本理论、辨证原则上,与内科治疗学理论有许多相同点,但在诊察、分析、治疗疾病方面王居易教授认为针灸学有其独特的经络理论和辨证特点。从《黄帝内经》中可找到明确的答案。《灵枢·刺节真邪》论道:“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之法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功效。论致病邪气,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内因以七情为主,不内外因主要指房室伤、金刃伤、烫火伤、虫兽伤以及中毒等。致病因素侵袭机体,导致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经络失衡,气血失常,或津液代谢失常,机体会出现各种“结”等特征,表现为或瘀滞、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浊、或各种痹证等,尤其位于经络循行脉线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即相应的经络出现经络信息反应,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腧穴出现痛痒、酸楚、麻木、过敏压痛、隐疹、皮丘、皮下结节、异常色泽等变异现象,有的虽然“结”症轻微或看不到,实质上是存在“潜在经络病机”的结果,故可以认为无病不成“结”。因此,“解结”是针灸临床的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经络穴位诊法,明确腧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结”的反应现象,及有关穴位邻近或远端有无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征,以此进行经络辨病辨证,即是运用“解结”法整体论治的具体应用。“解结”法在《黄帝内经》中虽没有确切指出,但从文献考证上看,《内经》中有关的论述颇多。如《灵枢·经水》日:“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亦道:“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素问·缪刺论》言:“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亦载:“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内经》中论述的审、切、循、扪、按、刺、灸等均可认为是“解结”思想的运用大法。所谓“解结”,即解除疾病证候之结,通调经络阴阳,其思想正合《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王居易教授根据《黄帝内经》“解结”的思想,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临床运用经络诊察法,经过30余年的临床验证,王居易教授认定《内经》中的“审、切、循、扪、按”是经络诊察的主要方法。经络诊察法在临床中分为察经、辨经、选经、择穴4个步骤。通过察经发现变动经脉,可以帮助了解经络的实时状况,辨经可以判断疾病所在的经络所属,确定该经的虚实、寒热等状态。根据经络气化理论,结合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选择出最适宜的经脉作为治疗经脉即为选经。配穴是在辨经、选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运用腧穴不同的特定治疗作用选择用穴。
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由于历史原因,经络医学被边缘化、淡化,医生似乎掌握了一些腧穴的部位、主治、操作就可以胜任针灸治疗工作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针灸学理论发展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其实,针灸是在临床实践中创立的治疗技术,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积累的同时,借助于当时的文化、哲学思想成果,升华为经络理论。随后又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补充、修正,最后才创建了经络医学。从而对中医学、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力。
追根溯源,针灸学并非是在实验室和解剖学中获得的,而是产生于《黄帝内经》等经典记载的经络医学理论中。笔者对经络理论的认识过程大约经过了30年的时光,代价巨大。
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发展针灸并不排斥现代医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寻找针灸学的理论根基,必须“认祖寻根”,从传统经典理论中解读经络的本质,构建现代的经络医学。
一、经络的结构与功能
《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中“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三个字最精辟地概括了经络的功能,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医师特别是针灸医师的理论根基。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两段经文明确指出经络是指人体的体液运行,是实现人体新陈代谢的总体分布规律的完整系统。由此可见,经络决不能被我们误解为单一的解剖学概念。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只可看见络脉,那么经脉是不是就不能被我们认识了呢?
《灵枢·经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里的“肉”是广义的,泛指皮脉肉筋骨等有形组织;切循则指在体表切按、循推;“分肉”泛指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包括皮脉肉筋骨之间的间隙、各种组织膜间的空隙、内脏分叶间的缝隙等,或许还包括组织中的所有间隙。
我们过去较多强调了对经络“外可度量”,而忽视了“切循”。经脉在体表和肌肉之间的缝隙,是可以被医生切循到的。正是这些缝隙连结、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运行人体气血津液,完成人体所有脏腑、器官、九窍、组织(皮脉肉筋骨)的营养、代谢、成长、衰退的全部过程。分肉间及分肉的外周是经络的两类主要构成内容,是经络气化的参与者,因此,经络是控制、调节、平衡气血津液营养吸收代谢的重要执行者。经络是分肉的缝隙,但这缝隙的边缘(外围)必由各种皮脉肉筋骨的外膜围成,在膜的深部还有皮脉肉筋骨的组织,由于分肉的缝隙有宽窄、浅深、大小(文献中用溪、沟、池、海等字形容)的不同,故文献亦用井、荥、输、经、合或出、溜、注、行、入来形容肘膝以下主要腧穴的经络气血运行特点。
二、经络的气化和特点
解读经络,过去较多的只 “审”是经络诊察很重要的一部分。它通常被用来诊察浮络所表现出的血瘀。例如背部疼痛的患者通常在委中附近会有表现,采用放血疗法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审不仅局限于观察表浅的血络,如还包括观察面瘫患者体表皱纹的情况以了解病情轻重程度和病程发展等。
审视也经常被应用于多种皮肤病患者,来判断病证的虚实状态。如一个31岁的女性患者,患右侧腹股沟疮疖。通过经络诊察,王居易发现患者右足厥阴肝经蠡沟穴处可及较明显结节,这正好与其病灶处相对应。仔细审视疮疖外观,发现其色淡红、肿、无脓,由此可以断定为阴疮。
最初,王居易想用行间清热,但考虑患者乃是阴疮,并未见明显如热肿、疼痛或瘙痒等实热征象;同时患者沉脉也提示乃是虚证。故选择了太冲以温补益气,促进疮面愈合;曲泉调整本经的气机。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当取针后,患者疮疖的体积竟然缩小了。
按压
王居易在临床中经常应用按压法,如腹壁柔软程度的改变和腹部主动脉异常搏动等改变都能很好地指导临床。上文所提的那个疮疖病人,也按压了她的期门穴(肝的募穴),发现异常敏感,这就说明她的病变涉及到了肝经。后来的经络诊察结果也佐证了患者确实在厥阴经有所改变。可见按压方法很重要。
扪抚
扪抚是通过感知皮肤润泽程度及温度来发现疾病的方法。例如,一患者因高血压致头痛来诊,一开始虚实辨证并不十分明显(似乎是实证),但王居易通过扪抚发现患者足部发凉,由此断定为虚证;并在随后的治疗中选取了相关经脉的原穴作为治疗穴位,取得了实效。
切候
切候是通过切取人体表浅部位动脉搏动来辨别虚实、指导治疗的方法,并不仅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寸关尺脉。如因高血压所致头晕患者,王居易经常先切其颞动脉搏动处来断定患者脑部气血循环的状态并断定虚实。如果是实象,则此处脉常为洪大,就不会选用局部穴位(如风池)加以治疗。
临床中曾碰到一个无症状性高血压患者。当切其脉象时发现此患者早搏,也与察经时发现少阴经异常所吻合。因此,王居易选取了神门和少海作为主穴来调整患者心脏传导束。当患者复诊脉时早搏消失了。
循推
经络循推法可以算经络诊察方法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通过掌握人体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来指导诊断、治疗。
王居易认为经络是伏行于分肉之间,存在于组织缝隙之中;而且经络是由其周围的结构所组成的,经络生理代谢过程就发生在这些组织缝隙中
诊察当与症候相互印证
当能够明了以上方法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如何理解经络变化所代表的意义。首先必须找出患者的主症,一旦主症确认,那么与主症证型相关的经络异常就都可以被理解和认识了。换而言之就是要做好证型和异常经络的对接,发现哪些异常经络是可以和证型对接上的。相关治疗永远不要偏离主症,同时也不要陷入治疗所有异常经络的误区。
如果经络改变和症候能够(直接)对接,这是最容易被理解的了。多年前,王居易诊察一个人的经络,发现他左手太阴肺经深部有一个硬结节但右侧没有。通过询问得知,他小时候曾有左肺叶肺炎病史。这个意外发现使他确信必须先察经络才能了解患者的体质情况。
通过分析一些患者的证型能够推出哪条经络受累,同时推论也会通过经络诊察得到证实。例如,笔者曾经治疗一颞部偏头痛患者,因为疼痛就是少阳经循行部位,所以很自然想到是少阳经的问题。在经络诊察时发现患者右侧地五会处可及结节,就更加证实了笔者的假设。在治疗少阳经5次之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
而另外一些病例,证型不是非常清楚,越是询问病史就越迷惑;但当经络诊察的时候就变得清晰起来。一位女患者因为更年期,面色发红并有面颊部黑斑,曾有中医师按肾虚服补肾中药完全无效。笔者发现她在少阳和厥阴经上有很多异常。同时她也表现出了很多实象,如眼睛干涩、烧灼感、烦躁、两颊色红等症状。所以决定选用少阳的外关和足临泣来清泻少阳之火,治疗果然收效了
诊察与准确诠释是疗效保障
因为一些成功治疗的病例,开始对治疗少阳经病变得很有信心。但很快发现,认识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下面3例是随诊王居易的治疗病例,虽然表面上都属少阳经头痛,但以经络诊察和理论为指导,每个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都是不同的。
病例1
患者女性,59岁。主诉:左颞侧头部跳痛40余年。患者常在午睡后下午发生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笔者立刻想到会使用少阳经穴治疗。
王居易经络诊察时在患者手足厥阴经及少阳经发现异常反应。他认为跳痛往往涉及厥阴经,如手厥阴经“是主脉所生病者”。遂以左侧大陵、内关、太冲、蠡沟以及颔厌穴进行针刺。经过两次治疗,她的头痛再未复发。
王居易指出,此头痛病机主要是厥阴经气虚弱,累及相表里的少阳经也虚弱所致。厥阴经的原络配穴可以增强、促进厥阴经络脉的原气增强。因为厥阴经与少阳经相为表里关系,故激发厥阴经原气也可促进少阳经原气的运动。
病例2
患者女性,29岁。诉:右颞侧偏头痛20余年,以跳痛为主,遇寒或劳累后加重。笔者以为王居易会选择少阳经穴为主治疗。
但除了颞区的局部压痛,王居易经络触诊仅在厥阴经循行路线的肢体远端发现异常变化,而在少阳经远端循行路线上反而没有异常。最终,他选择双侧曲泽、曲泉、太冲穴,右侧风池、颔厌、悬厘穴进行针刺治疗。经过几次治疗,患者头痛明显改善。
王居易认为该患者的症结在于厥阴经受寒,反过来影响了表里经脉的“疏泄、转枢”功能而发为少阳头痛。厥阴经的合穴能够改善本经的气机运动,从而达到祛寒的作用。
病例3
患者女性,34岁。诉:头顶及两颞侧头痛6年。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只能依赖口服通便茶才能缓解。笔者立刻想到是厥阴、少阳经病所致。结合更详细的病史采集发现,患者头痛部位实际是在阳明经所主的前额,具体表现为闷痛。
王居易沿太阴、阳明经进行经络诊察时,发现从下巨虚到足三里一段经脉循行线上可触及结块;囟会也有松软的异常变化,而且是其头痛的主要部位。便秘则反映了是阳明经病变。
故认为,该患者的头痛病在太阴、阳明二经,因太阴经气不升、阳明经气不能相应下降,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发病。太阴脾经功能受损,津液运化失司,水液内停聚而生痰,因而痰凝阻遏气机,而致阳明头痛,呕吐。
可以说,头痛的根本在太阴、阳明二经。而此二经为病又影响了少阳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主疏泄能力,导致了颞侧疼痛的发生。
王居易针刺囟会穴以升清气,针刺建里、丰隆二穴以健脾化痰,上巨虚穴调节大肠传导功能并调理阳明经。
通过上述治疗,患者仅偶感轻微头痛,未再呕吐。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集中治疗其颞部痛,但此部的疼痛随着阳明经头痛的好转,自然也较前明显好转。
这三个病人的治疗方案完全是以经络诊察发现,结合各自症状表现以及经气转化理论来制订的。如果迷信于经验穴、特效穴治疗她们,极有可能无法收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因此,经络诊察和对经络变化的合理诠释是实现卓越临床效果的关键所在。
王居易教授认为,针灸治疗要建立在经络诊察的基础上,通过经络辨证来治疗疾病。经络诊察法属中医的触诊范围,是通过外在的经络变化反映人体的身体功能状态及主要脏腑功能变化。经络诊察法以其灵敏性、实用性、科学性特点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客观化指标。察经是在人体上寻找病候的客观指征,是中医古代的物理检查方法,是经络诊察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是临床“辨经”的基础、“选经”的根据,必须耐心、细致地进行,才能取得比较可靠的临床第一手诊察资料。辨经就是根据察经所发现的变动经脉,来确定经脉的虚实属性、程度,明确其虚实、缓急状态,从而指导治疗。
经络医学理论的三个核心,覆盖了很多临床医生最困惑的问题。
找不准经络腧穴。以往针灸临床取穴基本都是“差不离”就够了。眼睛一瞟,觉得就是这,然后就扎,至于有没有针感、有没有疗效,多少有些听天由命的意思。学习经络诊察法,首先就会明确“经络在缝隙间”的观念。然后再了解“肉节”理论,解剖结构加上手感,双重坐标会一起修正腧穴定位。再找经络,就不会迷惑在单纯骨度分寸法无法精准定位的困境了,下手自然有的放矢。
认识疾病模式化。患者的症状和陈述都是五花八门的,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去分析问题,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是很多大夫梦寐以求的事情。学习经络气化理论后,你会发现以前上学时“嫌弃”的中医基础一下变活了,可以站在一个新视角、更透彻地理解中医理论了。比如经络三阴三阳的开阖枢理论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在经络医学中,用个大蒸锅就生动地解读了它,还可以用来指导临床。
治疗抓不住重点。患者一堆病,那该如何辨证、下手开方呢?病人浑身上下按哪哪疼,单纯阿是穴、以痛为腧治疗效果也不好呀!经络医学理论就是要教你,在察经的基础上辨经选经,判断出是哪条经络和脏腑的问题,然后找到下手的地方。即按照“发现异常经络—判断病变经络—选择治疗经络”的层次来解决问题。重点抓住了,用针还是用药就很自由了。切实能改变临床境遇的理论是很多人都需要的。如果简单概括一下,经络医学理论可以说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诊察和症候结构分析为途径,运用针灸、推拿和方药进行临床诊疗活动的方法。
辨经选经过程中,需要完成主症与异常经络对接
附:经络医学之26组常用对穴(一)调整脏腑气血1.大陵、尺泽
功效:清泻心包、肺、胃郁热。
主治:咽干、口鼻干燥、音哑、胸痛、口苦,甚则鼻舌生疮、便秘、溲赤、咳吐浓痰等症。
2.太渊、太白
功效:健脾补肺。
主治:由于肺脾两虚、肺气不降、肺气不运而出现的气短、喘息、面肿、胀满、乏力纳少、二便不利(或遗溺不控)等症状。
3.通里、照海
功效:交通心肾。
主治:由于肾水不足、心火不降而出现的失眠、舌强语涩,甚至心神浮越、呆痴、烦躁不宁等症。
4.太溪、太冲
功效:固元、平肝息风。
主治:上实下虚证,肾虚、肝阳上扰出现的眩晕、失眠、耳鸣、遗精、上逆呕吐等。
5.神门、三阴交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由于心脾不足、血不养心而出现的心悸、怔忡,神不守舍而出现的失眠、多梦等症。
6.内关、蠡沟
功效:疏散厥阴郁热。
主治:月经不调、精神疲劳,缺乏运动引起的疾病(热象少)。
7.大陵、行间
功效:清化厥阴之热。
主治:月经不调、经前综合征等伴有烦躁和热象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血管紧张性头痛、小儿多动症、焦虑烦躁等疾患。
8.血海、曲池
功效:养血化瘀、行血活血、调和营血。
主治:营血不和所致的皮肤疾患。
9.阴郄、复溜
功效:交通心肾、益气敛汗。
主治:常用于小儿脏腑失调而致心肾阴虚的多汗、多动。
10.尺泽、复溜
功效:滋补肺肾之阴,金水相生。
主治:慢性过敏性哮喘。
11.足三里、曲池
功效:行气养血,促进营卫的化生。
主治:全身营养吸收功能低下所导致的病症。
12.复溜、行间
功效:滋阴潜阳、养肝柔肝。
主治:肾阴虚兼有肝阳上亢的虚性高血压、糖尿病。
(二)疏通经络结滞1.支沟、阳陵泉
功效:疏泄少阳郁结。
主治:由于少阳失其转输功能引起的气滞胁痛、便秘、腹胀,妇人经前乳胀胸闷、经行不畅等症。
2.中脘、丰隆
功效:除湿化痰。
主治:湿痰阻遏中焦而致胸闷腹满、呕逆、便溏等症,喘咳、倦怠不食等症。
3.建里、足三里
功效:温健脾胃。
主治:由于脾胃虚弱出现的腹痛、便溏、不嗜食、自汗、倦怠等症。
4.人中、委中
功效:疏通太阳经气、理气止痛。
主治:由于闪挫、风寒伤络、太阳经脉郁滞引起的腰背拘急疼痛、不可转侧。
5.腕骨、京骨
功效:温阳行气、濡养筋骨。
主治:慢性颈椎病。
6.后顶、后溪
功效:宣通督脉、行气通阳、濡筋通络。
主治:颈椎病筋脉失调。
(三)调和气机1.璇玑、巨阙
功效:宣导宗气。
主治:由于宗气不宣引起的痰饮咳喘、胸背满闷、吐逆、癫痫。
2.气海、然谷
功效:益气助阳。
主治:由于下元不足引起的小腹寒痛、遗尿、阳痿、白带等症。
3.内关、内庭
功效:调气和中、疏通郁滞。
主治:由于胃受暑邪而出现的吐、泻交作,饮食不能入口,入口即吐,甚则四肢逆冷等症。
4.合谷、太冲
功效:宣散瘀滞、宣发卫阳。
主治:由于气虚或寒邪阻滞,卫阳不能宣通而出现的四肢寒痹,甚则气闭厥逆不识人。开“四关”可通阳行气、散寒止痛、回厥救逆。
5.商阳、厉兑
功效:清泄阳明、燥湿止痒。
主治:因阳明经湿蕴热毒而出现牙龈脓肿作痛,湿疹痒痛,夜眠不宁等症。
6.长强、鸠尾
功效:调任督、和阴阳。
主治:由于阴阳失调而出现的夜不能寐、昼嗜卧、重阴发癫、重阳发狂等病症。
7.至阳、内关
功效:宣通胸阳、通利胸膈。
主治:胸阳不足之胃痛、胸痛、胸闷。
8.大椎、后溪
功效:调理营卫、温阳解表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周身疼痛、汗腺功能异常。
您的健康我的追求!大合村钟风鸣卫生所(济生国医馆)钟风鸣医生是执业医师、执业中药师、祖传中医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西临床医学本科在读,著有《简单学习中医—人迎气口脉法六经辨证方药论》、《悟道四圣心源》系列、《一气周流平脉辨证法》系列。先后荣获:大余县优秀乡村医生、最美健康卫士、十大好人、健康扶贫先进个人、十大杰出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县政府嘉奖令;赣州市优秀基层医师,江西省优秀医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好村医,全国第四届荣耀医者—基层好医生,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荣登学习强国健康频道人物风采之宣传和世界客家杂志客家名医之报道。擅长脉法舌诊、中医经方民间中草药、针灸艾灸、针刀埋线、穴位贴敷、祝由推拿正骨,用古中医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理念诊治各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尤对跌打损伤、风湿骨病、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不孕不育、鼻炎、小儿疳积、皮肤病、慢性胃病等内科杂症有独特疗效,代煎中药配制各种药酒丸散膏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