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约有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1%。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治疗方法简便、见效快、效力持久、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在高血压病、心绞痛、心肌缺血、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已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目前有关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逐年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针灸临床应用现状
WHO《传统医学战略—》指出,目前整个传统医学、补充替代医学领域中,被大家接受最多的是针灸疗法。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个国家中,已有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3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有关针灸的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其纳入国家保险体系。
中国学者对针灸病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对16类种病症可发挥治疗作用,涉及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多数疾患。近年来在JAMA及其子刊、AnnalsofInternalMedicin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来自中国针灸研究者的临床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针灸在某些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的认可。美国国立临床诊疗指南数据库(NGC)共有个治疗指南,其中有39个指南提出了有关使用针灸的80条推荐意见,包括49条明确推荐针灸治疗,25条反对针灸,6条未表示明确的推荐。
2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证据
2.1针灸治疗高血压病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发现,目前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已发表余篇,取得了一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年Hypertension发表一项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将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mmHg及舒张压90~mmHg)随机分为个体化针刺组、标准化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治疗6~8周共12次,随访12个月。发现治疗结束时个体化针刺组与标准化针刺组和假针刺组相比诊室血压均无显著变化,12个月随访时,血压亦未发生明显变化。随后年Circulation也发表了一项相似的RCT,将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随机分为针刺降压穴组和针刺非降压穴组,治疗6周共22次,随访6个月。治疗结束时组间24h动态血压的变化显著不同:针刺降压穴组较非降压穴组收缩压降低6.4mmHg,舒张压降低3.7mmHg。随访时,降压穴组血压恢复到基线水平。两项试验1阴1阳,其结果差异可能与对照组或结局指标的选择有关。年Cochrane发表了一项针刺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系统综述,共纳入22项RCT,涉及例患者,发现尚无证据表明针刺能持续降压;针刺比药物具有更好的即刻降压作用(存在偏倚风险),但纳入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仍需要进一步通过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2.2针灸治疗心绞痛20世纪90年代,海外研究者开展了多项针灸治疗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年EurHeartJ发表了一项RCT报告,将2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过去6个月内接受抗心绞痛强化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至少5次)随机分为安慰剂药片组和针刺组,干预4周共12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药片比较,针刺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从10.6降至6.1(P0.01)。年JAMAInternMed发表了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RCT报告,将例基线心绞痛发作超过3个月且每周至少发作2次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本经穴组、针刺他经穴组、假针组和等待治疗组(不接受针刺)。3个针刺组每周干预3次,4周共12次。与针刺他经穴组、假针组、等待治疗组比较,针刺本经穴组作为辅助干预结合抗心绞痛治疗在缓解心绞痛发作频率方面疗效更好。年发表的系统综述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共纳入12项针刺或针刺加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涉及例患者。发现针灸疗法可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针刺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无效患者百分比明显低于药物组(RR:0.35,P0.);针刺加药物组也明显低于药物组(RR:0.26,P0.)。
2.3针刺治疗心力衰竭近年来研究者尝试采用针灸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年Heart发表了一项RCT,将17例接受优化心衰药物治疗的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发现针刺组心脏射血分数和最大摄氧量无明显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32±7)m;运动后恢复(最大运动后)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均得到改善;针刺组心率变异性增加,安慰针刺组下降;针刺组SF-36生活质量问卷中的“一般健康”和“身体疼痛”得分显著改善。年IntJCardiol发表了一项系统综述,纳入7项针刺治疗心力衰竭RCTs,由于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有效性尚无定论。
2.4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年JCardiovascElectrophysiol发表了一项RCT报告,其中胺碘酮组(26例),其余5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17例)、假针组(13例)和不接受针刺和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对照组(24例)。12个月的随访期房颤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率胺碘酮组为27%,针刺组为35%,假针组为69%,对照组:54%)。针灸可预防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心律失常复发。该杂志年发表了另一项RCT将85例肺静脉隔离术(PVI)后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5例)和针刺组(40例)。3个月后,针刺组早期复发率低于胺碘酮组。年FrontPhysiol发表的系统综述共纳入13项针灸与常规药物,假针刺或卧床休息治疗心律失常的RCT,涉及例患者,Meta分析表明,针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不低于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是否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刺在治疗室性早搏和窦性心动过速方面均显示出明显的获益。
3针灸循证医学未来研究展望与思路
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有关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年WHO发布的“针灸临床研究报告的回顾与分析”详细介绍了4类共种针灸适用疾病。已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明针灸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症状28种,其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病;已初步证明针灸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的疾病与症状有63种。如何将几千年宝贵的临床经验转换为高级别临床证据?需要采用国际认可的通用准则和规范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然而,目前只有10余种疾病具有国际公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并且这些研究结果的循证评价结果表明,22.62%针灸有效,2.38%针灸无效,75%疗效不确定,这显然与针灸可以治疗多系统疾病形成明显落差,符合现代临床规范的针灸证据还远远不够。
随着针灸的国际化和在国外的本土化,给针灸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危机,科学界关于针灸是否能够有效治疗疾病一直存在争议。美国国立卫生院于年启动的外周神经刺激防治疾病(SPARC)项目将外周神经刺激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在多种疾病的机制和疗效研究中。“高分辨率神经环路图谱”的系统构建将外周刺激、神经系统与器官功能调控进行了因果关系的系统整合,本质上正是我国传统经络腧穴分布图的升级版,对传统针灸的科学内涵产生了冲击。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