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所在
它悄然与城市共生共情
当南国早报x非遗x涂鸦文创
能碰撞出哪些耀眼的火花?
/
4月21日
“春尚大典”
让我们一同感受文创的魅力
遇见有趣的灵魂!
「壮家拼布x手袋」
旧物换新颜,“广西隆林壮族背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碧瑜,正在为南国早报春尚大典制作壮家拼布手袋。
过去,因为条件限制,从种棉、纺线、织布、制衣,需要一年乃至几年才能做好自己的一套衣服,因此人们对布料十分珍惜,将剩余的边角布料与旧的用坏的衣裙被子拼接起来使其重生,这便是拼布的起源。
从小黄碧瑜便跟随母亲缝背带、做拼布,对于壮族刺绣特有的复杂纹路和花色,情有独钟。
“我想用拼布的方式,让我们壮族的旧物和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壮族花背带的一角、传统门帘的花边、破碎的靛蓝色土布……在黄碧瑜手中,这些不起眼的边角料,都能化零为整、变“废”为宝。
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大胆创新,于是她把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的拼布中。剪图案、贴布、刺绣、锁边……当一块块不同形状的布料精心拼接在一起,与手袋完美结合,便成为了一件饱含生活态度的崭新艺术品。
此次为南国早报创作的系列拼布手袋,她均取材于广西各地壮家人的生活服饰或用品,无论是色彩还是纹样,都蕴含美好的寓意。
「壮绣x玩偶服饰」
在百色市壮族刺绣传承人陆泓的家中,一番飞针走线后,身着传统壮绣服装的“早报君”初露真容,化身成了一个阳光俊朗的壮族小阿哥!
壮绣已有上千年历史。刺绣的对象涉及衣饰、穿、装、戴、垫、用的方方面面,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壮民族的文化特色。
40多年来,陆泓一直在探索和传承壮族刺绣艺术,曾荣获“中华巧女”称号,近年创作的多幅刺绣品被收藏界所珍藏。
“这是专为‘早报君’IP玩偶设计制作的一套具有壮绣特色的壮族服装。”陆泓介绍,从构思、设计、打板到刺绣完成,这套颇费巧思的玩偶服装前前后后大约花了三天时间,既体现了南国早报的文化特色,又融合了壮绣等壮族服饰元素。
首先是帽子的正前方,设计了一个变体的“早”字,体现出南国早报的文化属性。另外,在帽子、服装的对襟和袖口上,佐以传统的壮绣作为装饰,图案精美,线条粗犷,丝线则采用“壮蓝”作为主色调,充分体现出壮绣的特点。
此次陆泓共为“早报君”玩偶精心设计了红、蓝两款服饰,届时将在“春尚大典”舞台闪亮登场。
「涂鸦x10米“伞”卷」
10米“伞”卷“涂”就壮美广西花山岩画、壮族铜鼓、南宁朱槿花厅、连绵起伏的群山……南宁知名涂鸦艺术师凌寄译,正在为“春尚大典”创作“壮美广西”主题涂鸦作品。
近年来,涂鸦艺术在国内大都市日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