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工文坊,离沈城百姓最近的文学平台!
(作品陈列顺序不分先后,投票截止到5月31日)
编者小语:
大沈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济济,在基层一线蕴藏着众多出色的文学爱好者。
春末夏初之际,沈阳职工作家协会从沈城八家企业,邀请了8位优秀写手相聚,来一次文友笔会,均随机抽取了一篇作品,他们讴歌时代,礼赞生命,抒发心怀,激浊扬清,恳请各界朋友为他们投票支持,鼓励他们更加勤奋地写作!
谢谢!
1号写手
北方重工——汤洋,生于年5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为北方重工工程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高中时代开始写作,文笔细腻,语言活泼。
乡愁
转眼离开老家五年了,似乎都快要忘了自己是个吉林人了。只是每到十一这种长假的时候,记忆深处的乡愁便又会萌发,催促着我迈开回乡的步伐。
中学时候,十一对我来说仅仅是几天可以不用上学的悠闲时光而已。看着电视新闻里那些返乡人焦急的面庞,我也许会学着大人故作成熟地发出几句感叹,但心中其实不会掀起什么涟漪。直到我自己离开家独自在外学习工作,才开始对电视上那些身影真正感同身受。
有人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他的童年时代在漫长时光中的投影,这才使得无数人即使在外乡生活了几十年,却仍然对故乡念念不忘,仍然对那些久远的记忆魂牵梦萦。老家这个词,对任何人来说都意味着温暖与归属感,一个人无论飘得多远,无论在何处开枝散叶,总会有一条根须牢牢扎在自己的老家,哪怕老家是穷山恶水呢,在游子的心中,老家也永远无可替代,只因那里承载了一个人最单纯的年华。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在外流浪的人儿是否会想起儿时老家的碧水蓝天,外婆轻摇的蒲扇,还有邻家那俏皮的阿娇?
如今每次回家,心情都有些复杂。老家是个小地方,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八年,直到上大学了才离开。这几年房地产火了起来,每次回家都会看到新的楼盘拔地而起,从前上学时常走的胡同现在成了新的小区,从前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野地现在被拓展成了新的市区。许多的记忆没有了见证,很多事情也就自然随之不可考了。看着这日益陌生的地方,心里面多少会有些小惆怅,果然许多美好只能存在于记忆当中,不知再过些年月,记忆中的美好还能剩下几成?
时光最是残忍。五一时候见到了小学时候的老师们,记忆中风华正茂的老师,十多年不见,再见面时已经成了含饴弄孙的小老太太。母亲的衰老我并不能明显地感受到,可是和母亲一起历经岁月的小学老师们,我却是直观地看到了岁月对她们的摧残。仔细回想下,母亲这些年来也的确不像我小时候那样精力充沛了,从前她会因为别人叫她一声阿姨而愤愤不平,如今应该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自己变老的事实了吧。故乡的人,伴随着时光慢慢老去,终有一天,当我们皱纹满脸再回到记忆中的老家时,再也找不回儿时的任何记忆,会不会生出本在故乡却犹如他乡的悲凉来?
来沈阳已经一年多了,回家这个词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人在外生活有千般不易,对于以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也有着无尽的茫然。每次回家心中都很忐忑,不愿家里人知道我在外的不如意,更不愿家里人来分担我的负能量。但无论如何,既然远方有人惦记着我,就一定要回去看看,毕竟对于儿女在外讨生活的父母来说,孩子在的日子,才是过节。
乡愁,小时候从余光中的诗里面读到了这个词,越长大越明白这个词的妙。一个愁字,说尽了游子的心声,这种感情并不浓烈,却是一个人一生的执念。所以,有机会就回家看看,找找自己纯真的情愫,再确认一下,自己是谁。
2号写手
沈阳机床——李文冲,年10月出生,现为沈阳机床集团员工。创作感言:写作随时随地,朱漆之内,定能阅尽忧国忧民,草莽之间,并非无欣然之盈虚。庙堂亦可,江湖亦可,写作乃我之写作,天地实为心中之天地。
写在书页边上
对我来说,写东西这事情是力不从心的,常常是有了写字表达思想的冲动,下笔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字句来表达。归根结底,是因为读书不够,或者说是读书不精,囫囵吞枣不得要领。杜甫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说过,读过万卷书,就可以下笔如有神。惭愧的是,年过而立,仔细读过的书竟屈指可数。所以,当读书月到来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已经很久没捧起一本书,静静地读一读了。但恰巧的是,日前刚刚用手机浏览了钱钟书的随笔《写在人生边上》。我没有钟书先生的人生阅历,也不及先生的幽默智慧,我尚不能洞悉人生,只能将这些文字写在书页边上,希望能在匆忙的生活中时常停下来阅读,进而遇到更多的好书。
虽然读书不多,但对于读书的好处,我还是有明确认知的。在我读过的书里,人文社科及文学类的书籍居多,这类书对人精神的成长及心理建设有着莫大的积极作用,让人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抉择与挑战。在早年读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过程中,读到普通书生乃至后来任开封府知事(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的包拯在寺庙里读书的一段时,感慨这便是文人志士们梦想的读书环境。空明静穆的佛堂里,拥一本书,任灵魂天马行空的畅游在茫茫的天际。我国古代缺乏学校教育,而寺庙便很好的承担起了学校的任务。寺庙大多坐落于山野,寺中有通识儒家礼法的僧人,设有藏经楼,收藏着种类繁多的图书。因此古人在寺庙里读书,不仅环境清幽,杜绝了社会世俗事务的干扰,更没有家中缠绵的影响。“红袖添香夜读书”曾被古人认为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但这其实不过是古代清贫的读书人一种美好的臆想罢了。因为读书是需要一个相对宁静的环境的。在图书缺乏的古代,到寺庙读书,就像是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那种读书的快乐是在其它地方难以体会到的。
类似这种快乐,年少的我也有缘经历。数年前的一个秋天,我独自游于距家乡百里外的白塔山。傍晚,骤雨忽至,天光昏暗,山路泥泞,左右不见半个游人。无奈没有携带雨具,又无处躲藏,本想跑下山去,又怕遭遇山洪。慌乱情急之中隐约听见一缕钟声。循声望去,见一寺庙忽隐忽现于半山腰,炊雾缭绕,钟声清冽,诵经声清澈悦耳。我走投无路,只好借宿一晚。撑着寺里的伞,蹲在院中的荷花池旁,一位师傅恰好走过,双手合十道:“郎笑藕丝长?”我抬起头,玩笑地说:“是啊,你看它们被雨淋的很惨,不像我,还有一把伞。”师傅不语,指了指我的衣服。我低头一看,大惊,原来我蹲下的时候,衬衫的下摆已经浸入了脚边的一滩泥水。我急忙狼狈地站起来。师傅又道:“郎笑藕丝长?非也,长丝藕笑郎!”我看着师傅微笑的目光,发自内心的笑了,为自己的狼狈发笑,更为他的睿智与幽默发笑,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中这句回文诗,跟他一起对我开了一个小玩笑。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禅意,同样的画面,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我们习惯了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事物,却往往忽略了跳出小我,心怀世界,换个角度看待生活,才能顿悟出生活的哲理,收获豁达乐观的人生。再抬起头,已是云消雾散,一轮明月爬上枝头。翌日清晨离开,天空碧蓝。回头看时,寺庙已被枫林掩盖不见踪影,而我却还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记得在落魄的雨夜和它相遇。我想,就叫它夜中寺吧。我的心情也变得晴朗起来,生硬拼凑了几句回文诗,以作纪念,纪念对我有过人生启发的一个读书的僧人。回文诗正反读来皆成诗,而诗如人生,换个角度也许会更加精彩。
宿夜中寺
蒙蒙雾气云弄影,落花恋水泉纯清。
青山一色暮光月,冷枫寒蝉秋叶红。
鸣钟听经心诉净,梦入仙亭闲做僧。
风雨伴宿夜中寺,泞泥路途映苍穹。
读书能够让人拥有和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同样,读书也可以丰富灵魂,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有内涵,心智更加成熟。在读到钱钟书先生随笔集中《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时,不禁折服于先生渊博的思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世界诗词的境界论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以此观点看,钟书先生此文虽在诗词之外,文中也多次出现“我”“钟书”字样,但通篇读来,钟书先生在将读者引入自我灵魂的对话中后,他自己却悄悄从文中隐退,只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专注的思考。依我看,此文应在“无我之境”行列。
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旅途中行走,而行走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那薄薄的、繁多的页笺,记下了每一颗足印,翻过一页很容易,走过一打很难,所以古印第安人说:停下来,等等灵魂。生活中,有人喜欢回头看着堆积如山的成就感,也有人更钟情遥望崭新的路。在彷徨抉择时,不妨静下来读一本好书。一本好书很短,我们也许意犹未尽,但我们知道,书给我们的启迪与正能量不会随着书中的句号而停止,犹如有些记忆不曾随着年华老去,而只会在岁月的飘零中被人们时常忆起,记忆犹新。就像孩子手中那一枚巧克力糖,浓浓的香甜凝固成人们黑褐色的眼睛,每每被提起,便有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从发亮的双眸中弥漫开来,渐变而生成五彩斑斓的人生希望。是的,读书能够助力我们人类的希望。那一缕书香从未躲藏,它如草木土石一样,时刻坚守在我们人生年轮的中央。那一抹希望岂能空想,匆匆追寻不如凝而守望,若依然葱茸,便以群岚为傲,若褪色荒芜,则以阅读慰偿。阅读随时随地,朱漆之内,定能阅尽忧国忧民,草莽之间,并非无欣然之盈虚。庙堂亦可,江湖亦可,阅读乃我之阅读,天地实为心中之天地。
谨将对阅读的渴望,写在书页边上。
3号写手
沈飞公司——常琳,女,年5月出生,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政工师职称。现就职于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任史志办编辑;同时担任沈飞公司职工文联文学爱好者协会理事。爱好阅读与文学创作,对新闻报道、通讯、报告文学、史志、散文、杂文等有不同程度涉猎,其作品多次刊登在《中国航空报》《航空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通讯》《中国军工》《辽宁职工报》《沈阳日报》等报刊杂志及沈飞公司内部媒体上。曾获“沈飞杯”航空工业好新闻一等奖,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沈阳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内部资料优秀标题评选”活动优秀标题一等奖,参与编撰的《沈飞史》《沈飞大事记》获中航工业修史工作“优秀编修奖”等。
养花的心境
老舍先生喜欢花,也喜欢养花,在养花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切身体会到了乐趣。我也喜欢养花,但远不如老舍先生那么敬业,懂得摸索其中的规律,养的花也漂亮。我更多的只是顺其自然,追求一种心境罢了。
说起养花最初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外公外婆养了很多品种的花,高高矮矮,摆放得错落有致。那时候还不时兴什么日光室、私人花房,只是在南边卧室靠近窗子的一边开辟出一块空地,专门留给花木们栖身而已。说是栖身,实际也占了整间屋子的三分之一,进屋入目的也满眼都是植物,衣柜和床都得给花让路,一律紧巴巴地塞在一旁。那时候小小的我不懂欣赏这些花木,只是感觉开花时候香,施肥时候臭,换土时候累而已。但可能是天生根植于内心的小浪漫作祟,尽管没有成型的审美观,那时候的我还是喜欢悄悄搬一把小凳子,坐在一丛丛的花木间,看着从四方的窗户洒进来的那依然透着暖洋洋温度的缕缕阳光,也在花叶间变成点点跳跃的光斑,我就在家里树木葱茏的掩映下享受一段安静的时光。这样的习惯现在依然保持着,虽然没有了当初满室的花木,但我还是喜欢坐在高高的凤尾竹下,让它大片的叶子垂过我的头顶,隐隐有种身处自然的感觉。
花木间的味道总是与别的地方不同,可能是湿湿的泥土的味道,也可能是花木们散发出的氧气的味道,我一直叫它“自然的味道”。这种味道很难用语言形容,就像翻开一本新书或者下过雨的午后,这种味道更多的是影响人的一种心境,一种让人身心舒适而松弛的心境。
后来上学了,离开外婆家,很少再见那么多的家养花木。自己也尝试养了一些,早期大部分是从外婆家“偷渡”回来的,后来也开始自己买一些。但不知道为什么,无论多么郁郁葱葱的花到了我手里,总是在最短时间内变得枯枝败叶,一副与我八字不合的样子。现在反省自己,那时的我可能过于急躁,又缺少毅力,浇水时多时少,施肥不知节制,导致很多花最后都是施肥过度烧死的。这种于我于花都痛苦不堪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我大学毕业,期间很多花为我锲而不舍的尝试奉献了宝贵的生命。每次失败,我总是告诫自己再不养了,下次看见却依然忍不住捧回家,开始新一轮的失败。
上班后,这种失败的历程突然有了好转。先是养的柠檬连续两年结出了黄澄澄的果子,接着养的蟹爪兰、蝴蝶兰也相继开出了色彩艳丽的大花,连普通的仙人掌也拔高得不像盆栽植物。不单是家里,办公室的花也在我的摆弄下迅速抽枝发芽开花。一时间,我反倒有些手足无措受宠若惊,不敢相信这是现实了。但这也给了我不小的鼓励,侍弄花草上也更加用心。上了心才发现,养花确是一项考验耐心与爱心的细致活。为了在窗台上小小的空间内布置到适合不同习性的花卉,我认真尝试设计了许久,才利用花卉的自然高矮和日晒角度,排列出既可以让喜阳植物欢欢喜喜晒太阳,又可以让喜阴植物躲在喜阳植物背后的特殊阵型。洒水也是一项技术活,让喜湿的植物喝饱水,还要避免喷到耐旱植物,绝对需要手法上的训练。随着技术的纯熟,家里添置的新花也越来越多,窗台上摆放得里三层外三层。虽然密密实实看起来很美,但冬天就会让人又爱又恨。家里的窗户冬天时候透风,到了晚上就会很冷。为了让精心照顾的花木们都能安然过冬,我只能晚上把它们都搬进屋,早上再搬上窗台晒太阳,一早一晚数十盆花的折腾,也真是有些腰酸背痛。有些花草冬天的时候会掉光所有的叶子,好像死掉一样,这时候就需要付出全部的爱心,记得经常给一个空盆或者一根枯枝晒晒太阳浇浇水,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才会回报满盆的枝叶茂盛。
说了这许多,貌似很懂行,其实也有迷迷糊糊的时候。有次春暖花开时节,兴冲冲种了一盆天竺葵的种子,种完才发现包装袋上赫然写着“秋季播种”。尽管失望,却没想到竟也发了芽,到秋季时已经开出第一簇花团了,不禁有些窃喜,感叹养花也有运气的成分在啊。
现在想来,如今养花的心境更多的是平和,不想从花木那里得到什么,也不为赌一口气,只是单纯的养花而已。花木长得好,我自然欣喜,长得不那么喜人,我也不会抛弃它们,也许这就是心境有所改善的表现吧。
4号写手
沈阳燃气——韩远飞,男,沈阳燃气集团员工,曾就职于《辽沈晚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从事多年新闻写作工作。
我们给老师拜年不说方言
刘老师叫刘金彦,山西省阳泉市荫营煤矿子弟学校撤并之前,她一直是这里的数学老师。在这个移民社区里工作了二十多年,送走的孩子也一拨又一拨,而这些从她身边走出去孩子们,也都不会忘记有这么一位敬业的数学老师。
大年初二,刘老师早早地就起来准备饭菜,西红柿炖牛肉、绝代双椒,刘老师准备的菜谱都是普通的家常菜,但是对于走出去的这些孩子们来说,这熟悉的味道才是最想要的。而酒却一如既往的特别——那是从刘老师丈夫的老家河北行唐县酿的枣酒,七十三度的烈酒,却有着绵柔的口感,充满着实在的感觉。
刘老师和这十几个孩子居住在山西省阳泉一监,也叫做荫营煤矿。建国前两年才成立的阳泉市是一个大的移民城市,阳泉一监就是这个移民城市中典型的移民社区,八十年代初,刘老师来到了荫营煤矿,成为这个移民社区孩子们的数学老师。
七十年代中旬到八十年代末,一批批外乡人来到这里,组成了这个一万多人的社区,他们有的来自山西省内,有的来自北京河北山东,有的甚至来自上海广州。围绕着监狱,这里80%以上的居民都是外来的移民,就是剩下的20%居民,也都是通过嫁娶来到了这里。
所以,以往每年过年的时候,这些当年还年轻的移民总是会离开这里回到老家,一到春节社区里就显得空落落,那时这里是春节回家的起点;而随着这些移民的孩子们渐渐长大,渐渐的走了出去成了别的地方的新移民,这里变成了春节回家的终点。
而今年要相聚在刘老师家的十几个孩子也都是这些移民的孩子,刘老师在这十几个孩子的眼中也不仅仅是老师,更是邻家的阿姨。所以当听到今年十几个走出去的孩子要回来陪刘老师吃饭的时候,刘老师从年头就开始准备了。
“去年拿的是三年前的陈酒,今年拿的可是当年酿好酒。”刘王说。大年初二上午,十几个孩子如约而至,聚到了刘老师家里。刘王是刘老师的儿子,但也和这十几个一起长起来的孩子一样,是刘老师的学生。所以这一天的一顿饭,刘王得和大家一起改口,叫自己的母亲“刘老师”。
刘老师穿着一袭家常的红衣,系着围裙,学生们一进门,刘老师赶忙从厨房里迎了出来。初中的时候,孩子们在拿着粉笔的刘老师身边都是小毛头,而现在这些当年的孩子们都高出了刘老师半头。
十几个孩子里,有搞建筑的,有搞服装设计的,有到航空公司工作的,还有上硕士上博士继续深造的,有两个孩子都找到了媳妇,今年就要举行婚礼了……听到孩子们说起自己在外地生活得都好,刘老师更是觉得欣慰。
“第一杯酒,先敬给我们刘老师”,十几个孩子围坐在桌前,举起手中的枣酒给刘老师最深深的敬意。一年的团聚,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更是离开这里的孩子们对养育自己的这个连自己的方言都没有的移民社区的敬意。
席间,大家谈起了自己的归期,初五初六,这些匆匆而聚的孩子们又要匆匆而散了,就像当年他们的父母一样,移居在别的地方开花结果,以后或许也会在那个地方过年,想到这些,刘老师也不免有些悲伤。
而这也是阳泉这个三线移民城市的缩影,如何留住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不管怎样,这里始终是他们的家乡,就像这些孩子一样,不管走得再高再远,总是要揣着春节的这条纽带聚在一起,看看自己的父母老师,看看自己的家乡,无论走得再远,这份思乡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
5号写手
东药集团——陈岩,年3月出生,现供职于东药集团纪委。从年开始创作之路,一直以来,热爱着,耕耘着。
东药,我为你自豪
这是一个绝对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年3月2日,星期三,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前,18点59分40秒时开始——“东药集团年诞生,始终坚持科技引领,质量为先,为国制药70年,卓越品质从未改变,东药集团。”“为国制药70年,东药集团为您报时。”这是一个完整版的广告词和整点报时解说词,令人难以忘怀。
由此,引起全国亿万观众目光聚焦的东药集团,在央视黄金时间走进人们的心中。经过企业周密策划的这一次重磅出击,实现了东北制药广告宣传中的重大突破,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东药,看到你的腾飞,我为你自豪!
这个广告片,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此前,我曾经在央视新闻频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