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目前,玉林市博白县正在不断激活内生动力,广泛汇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各项“三农”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广大农村进一步“壮”起来、“美”起来,奋力谱写博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提升乡村风貌重塑民风观念
10月14日,天空淅沥淅沥地下着小雨。走进博白县那卜镇名六村赤竹山屯,只见古树参天、小桥流水、鸡犬相闻,庭院楼阁矗立在朦胧烟雨中,俨然一幅岭南的水墨画。
当天,赤竹山屯的村民们戴着斗笠、手持工具,三五成群地清理村中几块草坪上的杂草。村民在干活间隙,有说有笑,别有一番乡土气息。据了解,多年前,该屯就已成立村民理事会,经常发动村民开展清扫活动,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该屯已获得广西“绿色村屯”“卫生村”等多个称号。
76岁的村民王善金说,考虑到年纪因素,大伙最初组团的时候没有叫上她,“后来,我自己主动要求加入。村子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也越发爱干净整洁”。
与此同时,距离赤竹山屯2公里外的石茅村石岭胫屯,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风貌提升建设工作。村民们不仅投工投劳,而且还提供砂石、红砖等建筑材料。有的村民甚至还主动让出自家地块,在村中心修建了一个多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场所。
在为乡村风貌“塑形”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村风民风和群众观念的转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看着经过清拆后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意识到其实“美”就在身边,要从自身做起。
那卜镇党委书记戴永旺介绍,活动开展以来,那卜镇积极发动群众参与,上下齐心凝聚共识,使得群众的心态从“我不干”变成“我要干”,然后通过“以点带片”的做法,在各村屯之间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浓厚氛围。
根据数据统计,那卜镇个村屯均成立了“三清三拆”理事会,自活动开展以来,共清理建筑垃圾多吨、淤泥多吨,拆除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处共平方米。
老虎头水库风光
衔接脱贫攻坚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基础,能够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是玉林市唯一的极度贫困村,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通过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已成功带领多户贫困户脱贫。但如何让村民的生活更上一个台阶?当地以发展旅游产业为突破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联村六峰坡上有一个千鹤岛,距离县城70多公里,因岛上有成千上万只白鹭而得名。江宁镇党委书记莫运洲介绍,该镇正计划将此地打造成4A级景区,前期已投入多万元,生态餐厅、浮桥、游泳池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当中。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六峰坡上停满了汽车,异常热闹。看到此景,村民黄业彬心中有了底气:“守着这座‘金山’,以后我们的生活肯定不愁。”目前,六峰坡的村民们拿出多亩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共同参与千鹤岛的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在千鹤岛的“旅游+”产业链上,博白县打出了一套精准“组合拳”。四联村第一书记刘航介绍,在逐步完善千鹤岛基础设施的同时,该村结合当地集体经济的优势,发展民宿、垂钓、果园采摘等项目,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特别是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需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博白县正通过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该县牢牢把握“国内大循环”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发展生猪、黑山羊、罗非鱼、三黄鸡和桂圆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不断完善村民群众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探索走出更具特色、更有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上下齐心合力发挥各方力量
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要求,博白县明确:要在全域村庄规划上、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在全域土地整治上、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在强化基层治理上和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上下功夫,并推出有效举措,破解难点堵点问题。博白县委书记罗宗光指出,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形成各级书记上下齐心、合力攻坚抓乡村振兴的工作局面。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需要一定的行业专业性和管理运作水平,要发挥党政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吸引各行各业人士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博白县研究制定了管理办法,鼓励或支持各方人士回乡下乡任职、创业,形成以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荣的社会风尚。结合“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营造发展氛围。原文来南国早报记者吕海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