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一部机器,总是一刻不停地规律运转。可再好的机器也有它的使用年限,不同类型的早搏就像一个个失控的零件,会无端增加机器运转次数,久而久之,这部机器的寿命也就缩短了。早搏如何护理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切忌掉以轻心。
心脏日夜不停有规律的连续跳动,这就是“心律”,每次心跳都是按时发生的。早搏指窦房结以下某一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而抢先发出的激动所引起的一次提早心脏搏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要弄清楚早搏这个问题,需要首先从心脏的结构说起,心脏可分成四个部分,上部是左、右两个心房,下面对应左右两个心室。控制心跳的总司令部位于右心房上缘的叫做窦房结的组织。
图片来源于锐景创意正版图片库
正常心脏传导系统: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其分支→浦氏纤维。
窦房结是正常起搏点,心房、房室交界区及心室是潜在的异位起搏点。早搏其实就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出现了障碍,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早搏按起源节律点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根据性质不同,早搏分为器质性早搏和功能性早搏:功能性早搏多见于无器质性疾病的年轻人,往往由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长期失眠、酗酒、喝浓茶而引起,对人体无损害;也可在休息或卧床失眠时发生;老年人可在便秘后发生;情绪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诱因。
器质性早搏系指由某些疾病影响心脏而出现的早搏,如老年人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心肌病等,这种类型的早搏多在运动后增多,且持续时间较长,或无明显诱因地频繁出现,常伴有胸部不适。器质性早搏一般常见于老人和孩子,是在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病理情况下,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活动、高血压、低血钾、严重缺氧或某些药物中毒时发生的。器质性早搏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可以引起心室舒张能力下降,导致心房压的升高,进而发生心房扩大,都可以导致房早发生。这种早搏的出现是心肌缺血与损伤的一个重信号。例如冠心病与心肌梗塞患者发生早搏常提示有严重心肌缺血;风心患者的早搏常提示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性心肌患者的早搏常与心室肌肥大及劳损有关。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和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的患者更易出现早搏,一般以室性早搏最为多见。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大部分早搏患者的问题集中在:
1、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与医源性限制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恶性早搏引起晕厥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早搏疾病相关知识
4、活动无耐力-与早搏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5、焦虑-与早搏反复发作有关
6、疼痛-植入术后切口疼痛有关
7、潜在并发症-猝死
发现早搏的情况时,不必过于紧张,请医生检查早搏原因,判断下早搏的严重程度。如果能找到早搏原因,把诱发早搏的原因搞定就可以了,早搏便可逐步消除。早搏是老年人心律失常最常见症状,对于患者来说,及时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同样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也很关键。对病情稳定出院后的患者以及无需住院的老年早搏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可达到减少住院次数、减轻经济负担,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下面就从风险及并发症,药物服用,自我监测,日常保健来总结一下早搏的护理要点:
1
了解室早危险分级,了解患者早搏性质,是否有伴随症状,是否并发症,以便于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降低死亡率。
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年由Lown提出,该分级法是针对心肌梗死,患者伴发室早的危险评估。Ⅲ级以下:轻度室早;≥Ⅲ级:室早危险度高,有着较高的猝死预警意义,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性治疗。0级:无室性早搏;1级:偶有单发性室早(<1次/min或<30/h);2级:频发室早(>1次/min或>30/h);3级:多源性室早;4级:A:成对室早;B:3个或以上连发室早;5级:R-ON-T室早。LOWN分级中的多源室早、R-ON-T室早属于危险程度高的室早。
除LOWN分级外,很多因素可用于室早的危险分层。器质性心脏病与心功能:目前很多研究已证实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伴发室早显著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另外严重低钾、合并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心功能不全、猝死家族史、晕厥史、室早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病以及药物过量所致的室早等均属高危室早。
对于高危室早患者应积极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与可逆因素纠正、药物治疗、导管消融以及部分患者需要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对于有器质性性心脏病患者,原发病纠正尤其重要。
早搏的危害大小存在个体差异,其危害性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引发早搏的原因,所以心血管医生往往会把白癜风到哪里治疗最好专家详细介绍白癜风丸说明书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