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学-健康思维逾悦交互
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寻找有效治疗心血管病的方法和药物是摆在医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年5月4日,第十四届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及规范化治疗培训学术会议暨心律失常规范化诊疗培训-遵义站暨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心血管领域大咖齐聚,探讨与分享疾病防治的新策略、新药物、新成果,充分体现了通络中药在阻抑心血管事件链进程中的重要临床价值,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张运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医院黄德嘉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心肺疾病研究所所长曹克将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兼性心血管疾病血组副组长、遵义医院石蓓教授,贵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刘兴德教授,医院何国祥教授,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中医院许滔教授,陆军医院晋军教授,湖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刘启明教授等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出席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黄德嘉教授致辞时表示,目前很多心律失常疾病的西医治疗面临困境,中医药治疗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心律失常药物规范化治疗培训项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开展,本次与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联合召开,为中西医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机会。
通络药物阻抑心血管事件链,实现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对多年来中医学防治心血管疾病理论与用药经验的深入挖掘,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联合国内权威专家先后完成了“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两项国家计划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转化创新的道路。
针对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血管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搜剔疏通”治疗原则、“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以及“气血水同治分消”等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防治新观点,将络病理论应用到上述疾病的治疗当中,形成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一系列以通络中药为核心的优势组方,开辟了通络治疗心血管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新途径。
脉络学说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通络药物通过保护微血管取得心脑肾异病同治、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确切疗效,实现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通心络治疗颈动脉斑块循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国际化迈出坚实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张运教授牵头在全国35医院开展的“应用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CAPITAL)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子刊《ScientificReports》,表明中医药国际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张运院士在大会报告中强调,CAPITAL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代抗AS治疗的基础上,通心络可有效延缓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且安全性良好。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对于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有斑块、无症状),通心络胶囊不仅能稳定斑块、抑制斑块形成,还可以逆转斑块对血管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颈动脉血管重构,降低斑块破裂风险,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开辟从“抗律”到“调律”治疗心律失常新途径
心律失常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由于老年人心脏和机体其他器官出现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西药往往疗效不佳,且多数有致心律失常、损害心功能以及心外脏器的毒副作用,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更是没有可选择的西药。
针对心律失常,吴以岭院士提出以“络虚不荣”为发病机制的新观点,制定出“整合调节—心律失常”干预新策略,开辟了从“抗律”到“调律”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开发出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六项循证医学研究显示,该药对室性早搏疗效优于西药慢心律,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与心律平相当,对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可平均提高患者心率7.15次/分钟,治疗心衰伴早搏效果显著,填补了窦缓伴室早的药物治疗空白。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心肺疾病研究所所长曹克将教授在题为“中国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状与挑战”的主题报告中强调,胺碘酮等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减少早搏次数,抑制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窦缓伴室性早搏患者。且《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对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可考虑参松养心胶囊治疗。
医院何国祥教授在题为“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学术报告中指出,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改善预后,可能恶化心功能甚至增加死亡率,胺碘酮虽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但不能降低总死亡率。由黄从新教授牵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参松养心胶囊的治疗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性早搏次数显著降低、提高室性早搏下降率,改善心功能,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增加心肌灌注保护心肌,且安全性优于胺碘酮。高室性早搏下降率,改善心功能,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增加心肌灌注保护心肌,且安全性优于胺碘酮。
中医药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被称为“生命的绊脚石”。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目前全球心衰患者的数量已经高达万人,并且以每年万人的速度递增,该病5年的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因此需要及时治疗。西医往往采取强心、利尿药物来纠正心衰。但单纯使用利尿剂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单纯使用强心药物剂量掌控不好则有中毒的风险,而且对于改善症状并不明显。
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络病理论指导研发芪苈强心胶囊。多项试验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不仅能增强心脏舒缩功能,消水肿,扩血管,还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肌重构,既能缓解心衰症状,又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一个药物实现多靶点干预,使心脏在多个环节获益。
一项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循证研究结果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衰关键指标NT-proBNP具有强大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显著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缓解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尿少浮肿、乏力等症状,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杂志编辑部发表评论称:“中医药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该研究开启了心衰治疗协同作用的希望之门”。
据悉,本次会议由医院医院、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贵州省医学会、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办。这场西南地区规模盛大的学术会议让我们看到了中西协作创新产生了推动医学进步的巨大力量,学术理论创新带动科研与临床不断创新,研发的系列通络药物为心血管病患者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将传统医学理论创新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不断开辟心血管病治疗新途径的决心和信心,努力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相关链接
吴以岭院士出席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并作主题报告,推动中西医整合创新发展
直播
第十四届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及规范化治疗培训学术会议
来源:络病在线
版权声明: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怎么控制白癜风发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