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夏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心包膜)围护于外,是人体最重要的一脏。他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是五脏六腑功能统一协调的主导者,固有“君主之官”之称。此外,还有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血液是运行在埋管中的红色液体,是维持生命和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脉即是血管,是血液运行的隧道。所谓“心气”实际是指心动的生理功能,是推动血液循环的根本动力,故有“心动以血行”的说法。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通过脉管输送到全身,同时全身脉管又合于肺,所谓“肺朝百脉”。在肺的协调下,全身各部的血流血液通过脉管输送到全身各部,同时,全身脉管又合于肺,所谓“肺朝百脉”,在肺的协调下,全身各部的血流又回流于心脏。由于心气是推动血液运动的动力,所以有心气又叫“血脉之气”之说,即所谓“其华在面”,华为“精华”,光彩之意。也就是说心脏气血的精华显露在面部,中医临床就将诊查病人面部色泽的变化作为推断心气盛衰和心血盈亏的内容之一。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者,面色白而无光泽,严重的失血病人,也可导致面色苍白无光泽,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心血瘀阻,影响心脏生理功能时,则见面色青紫等变化。
二、心藏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也就是外在表现,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色泽、语言、信息等表现出来。人的精神饱满,目光明亮,面色红润,语言清晰,气息平顺,就是得神,反之,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就是失神,也叫无神,所以一切生命活动都为神。
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在脏腑中居于首位,它既能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精神活动,又对体内脏器起调节作用,故称为五脏二腑之大主,故有“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说,如果心藏神的动能失常,不但可以出现神志反常的病变,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活动,甚至危及生命。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若心血不足,神失所养,则见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明等症。
三、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生,是津液所化生的部分,血也是津液所化,而津液与血液又互相渗透,故有“血汗同源”的说法。由于汗血皆由津液所化,血液又有心所主,在病理上,一方面汗出过多,则消耗津液损伤心气,从而出现心悸、气短、神疲等症状。另一方面,心的气血不足,会出现心气虚,卫阳不固,心阴虚,阴不敛阳,則见盗汗,故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四、心开窍于舌
舌与五脏都有关系,面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舌体的血脉比较丰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心的生理,病理常常反映于舌体上,所以有“心开窍于舌”和“舌为心之苗”之说。
若心血调和,上荣于舌,则见舌质红活荣润,味觉灵敏,语言清晰,是正常现象。
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
当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黯或有瘀点。
若心火亢盛,则会出现舌燥,口苦,舌尖红,舌体糜烂。
虽然心统摄五脏二腑,但是心脏病的发作,在中医上讲不单纯是心得问题,很多的经脉都可能导致心脏的疾患。
肺经得病导致的心脏病,表现为心烦胸闷。
胃经得病导致的心脏病为心里慌慌的。
脾经鍀病导致的心脏病为心下急痛,并伴有突突乱跳,心脏自己得病表现为咳干心痛疼,嗓子会干,心会痛,心经本经得病属于心血虚,血液不够造成的。
心包经得病造成的心脏病表现为心里枯东枯东跳,这是一种外围的病,反而是一种轻症。
胆经造成的一种心脏病表现为心协病,不能侧转,属于胆经的生机不旺。
便秘是有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与大肠有关系的,如果大便干燥使劲往下拉,如果肺新心之气很虚的话,底下使劲,上面一空,就会引发心脏病。
饭吃多了也会导致心脏病,春节期间,很多老人会突发心梗,中医讲“喜则气缓”就是过喜后,人的心气就会涣散,喜的情志是和心相关的,过节团聚,非常高兴,在大吃大喝造成胃气不足,。。。子盗母气。
“心为君主之官”,就是天子,听谁话呢?听天的,什么是天?就是气数,如果是气数将尽的话,你这个君主再努力也解决不了问题。尽管这个君主高高在上,是什么在管他呢?是元气,元气藏在肾里,元气大伤造成造成的心脏病表现什么样的呢。
是早搏,间歇,这两个问题都是元气大伤造成的!
早搏就是心里突突跳的特别快,但还属于元气尚可。比如给自行车打气,如果一管子打不到底,半管就要加速去打,这个加速就是心脏的早搏,这说明你还有劲,还可加速,说明元气尚可。
间歇则不然,相当于打半下,就要歇口气,就是元气大伤(虚),这个规则,一定要记住。
间歇如果有规律的话,里面就出大问题,如果没有规律,,如果经过用功能行的保健品慢慢调整,是可以有所好转的。
红枣,红椒,红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与苦瓜,
灵芝是调治心脏的佳品上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