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图链接了解详情↓↓
来源:海峡都市报、网易、
笔名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金庸笔下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金庸,原名查良镛,年3月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除了文学界外,金庸也涉足传媒界多年,年大学毕业后先受聘于上海《大公报》,任国际新闻编辑。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急需翻译人员,金庸被报馆调派来港,其后调任《新晚报》副刊编辑。
金庸在年创办《明报》;年又创办主打娱乐、名人及时装的《明报周刊》。年《明报晚报》创刊。《明报》在80年代急速发展,至年,当年65岁的查良镛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年查宣布辞任董事局主席,向他一手创办的《明报》正式告别。
年,金庸获得大紫荆勋章。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4年月金庸先生曾游览泉州
首站是清净寺,然后到开元寺。
一天下来,金庸先生说:“泉州是个好地方”
金庸先生说:“泉州是个好地方”月24日上午0时许,金庸先生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缓地走出房间。
在酒店楼,金庸先生此次泉州行的专职导游王冰如已在门口恭候金大侠。
清净寺里三回头
从酒店出来,金庸一行直奔清净寺。
为了迎接金大侠的到来,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清净寺管理处主任黄秋润一早就等候在清净寺门前。
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金庸先生走进清净寺。金大侠边走边听导游的介绍,在参观过程中,他曾三次回头。
第一次回头是在刚进门的时候。听到导游介绍说这个大门楼是伊斯兰教的典型建筑,金大侠回头看了门楼,望一望穹庐形的门楼顶端。
二回头是在看寺中遗存的两个石碑时,特意停下脚步,仔细打量。
三回头是在经过明永乐皇帝赐给清净寺的御旨碑时,金大侠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了碑文的内容。导游向他通读了碑文。据介绍,这块碑是明成祖于永乐五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听到这里,金庸先生点了点头。
除此之外,金庸先生还有另外两次点头也格外引人注目。一次是在看了整个清净寺的模型,得知政府还准备扩建、加修清真广场后,他点点头。导游介绍寺中的石雕繁体字阿拉伯文是世界上保存较好的一处时,他又点了点头。
尽管金庸先生不是伊斯兰教信徒,其广博的知识也让人信服。在金庸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中,对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有详细描写。在参观“明善堂”(教徒做礼拜的地方)时,金庸先生仔细问了“星期五主麻”的情况,对朝拜中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的具体时间看了良久。
金庸先生给清净寺的题字是:“朝观:中国第一名寺,泉州古清净寺,不胜幸运。”
开元寺多次发问
金庸先生对佛教有很大的兴趣和很深的研究。所以,在开元寺里,金庸先生的话渐渐多起来,不断地问这问那。
一进寺门,金庸先生就被门前弘一法师所题的对联所吸引———“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当他走进寺中,口里还在念着这副对联。
进入寺里不久,金大侠就向导游王冰如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开元寺呢?”王冰如介绍,此寺最早称“莲花寺”,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明皇令天下各州镇皆修开元寺,才有现名。
说到此,自然不能不提开元寺建寺的传说。导游介绍,寺址原是唐代大财主黄守恭经营的一大片桑园,传说黄守恭白天梦见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黄守恭说,如果桑树会开莲花,他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开出雪白的莲花来。黄守恭只好施舍出这片桑园。这段传说十分离奇,但金庸先生却听得津津有味,还盯着大雄宝殿的“桑莲法界”四字看了良久。
“这座大雄宝殿又叫百柱殿,由横竖0根石柱支撑,但实际上只有86根。殿中少掉的那几根,就给五方佛腾出了位置。”
“以前有00根柱子吗?”金大侠问。“没有,这里建成后就是86根柱子。”
在大雄宝殿里,金庸先生看着屋顶上的飞天问道:“这些飞天手里有没有拿东西?”冰如告诉他,这些飞天手里拿的是文房四宝和各种南音所用的乐器。
到了“桑莲古迹”冰如介绍道:“这是一棵有多年历史的桑树,当时开元寺在建成前是一片20亩的桑树园。”
“泉州现在还有没有人种桑树,有没有人养蚕,有没有做丝绸的工匠?”
“有的,现在泉州还是有人在养蚕、种桑树。”
在弘一法师纪念馆,得知该纪念馆的馆长也很喜欢看金庸的小说。金庸先生问:“出家人也看武侠小说吗?”
馆长回答:“我是在出家以前看的。”
金庸向大家说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到宁波一个寺庙,这个寺庙从住持到小和尚,人人都在看我的武侠小说。”
比中大彩还高兴
开元寺中最高兴的也许不是金庸本人,而是开元寺的金迷们。
也许有人只是巧遇,但有人却已等候多时了。
金庸先生刚走到大雄宝殿前,就有不少金迷冲上来要求签名。一位马来西亚籍的“金迷”,她第一次来泉州开元寺旅游,没想到居然会遇到金庸。用她自己的话说,简直比“中大彩”还高兴。
沿路不断有“金迷”夹道挥手致意,更有些“不老实”的,直接冲到金老面前,嘱咐站在外面的人给自己和金庸合张影。有一位女士,直接跑到金庸面前跟金老套近乎:“金庸先生,我也是浙大的,认识你们学院的某某人。”说完几句后跑开了,记者亲耳听到她跟身边的女伴交谈———“有没有拍下来?”“拍了两张。”“好,走吧。”
(东南早报记者:陈雷颜鹏朱玮杰)
编辑:黄美清
大侠,您一路走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