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生活中,如何发掘出生命中的美好?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如何觉察出细微之处的感动?靠的是一颗敏感的心,一种纯粹的态度,一寸独到的目光。找出每个地方的本质,便能看见她的闪光之处。
在泉州,许多人愿意驱车数十里顺着沿海大通道去看辽阔的大海,却忽略了市区的中心区域——丰泽,就有着一处颜值极高的江海美景。这里地处晋江下游北岸、洛阳江下游南岸,两江在这里交汇然后融入茫茫大海,独有的姿态,造就了独特的风景。
这里是蟳埔。
蟳埔村,是一个以传统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业为主的古渔村。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蟳埔民俗是闽中沿海一大民俗奇观。
在丰泽东海街道蟳埔社区,藏着许多与海洋有关的宝藏。许多人,许多物,都蕴藏着前人的智慧与哲理。来自海洋的馈赠和特产,值得每一位来此寻味的游人细细咀嚼,慢慢回味。
本期最闽南专题,记者将用镜头和笔触向读者们展现关于蟳埔风情万种的民俗文化。
蟳埔女制作簪花围
未婚蟳埔女所佩戴的耳环
行走的“头上花园”诉尽蟳埔女美丽一生
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着“大裾衫”,蟳埔女身上所佩戴的传统首饰其实大有讲究,不仅藏着本土的别样风情和民俗文化,同时也代表着蟳埔女的身份、地位和辈分。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王勇跃,透过上百件蟳埔传统首饰,展现了蟳埔女平凡却盛美的一生。
“头顶上的花园”堪称是公式埔女身上一道最独特的风景线。从孩提起,公式埔女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成圆髻,佩上金银头饰,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固定发髻。圆髻上环绕着几串四时鲜花串成的花环,其中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有金黄色的含笑花、有紫红色的粗糠花等,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圈戴在脑后,俗称为“簪花围”。传说,蟳埔女所戴的鲜花,来自附近名叫云麓的小山村。云麓原是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园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异花卉系从阿拉伯引进延续至今。
钗仔针也是蟳埔女结婚时必备的嫁妆金器之一
当上奶奶后,钗仔针要换成蒜蓉枝针。中间的月牙换成节节高的圆圈状,寓意功成圆满。
行走在蟳埔村的巷道内,你会发现,任何一位蟳埔姑娘的耳朵上都戴着一双闪亮耀眼的耳钩。耳钩,是每个蟳埔女一生都要佩戴的饰品,而且,在生命不同阶段所佩戴的耳钩的样式和形状也是不尽相同的。
“蟳埔女在出嫁前通常佩戴圆形耳环。出嫁之后,母亲将女儿的圆形耳环换成丁香耳环。”王勇跃介绍道。而为什么是丁香耳环呢?因为从外形上看,丁香耳环形状就像是一对灯笼,“灯”与闽南语中的“丁”读音相近,寓意着出嫁的蟳埔女希望能为夫家添丁进财。除了丁香耳钩,玳瑁头梳和钗仔针亦是蟳埔女嫁妆中必不可少的物件。玳瑁头梳是蟳埔女从出生到终老必备的发梳,它可活血乌发,常用可使头发乌黑亮丽。平时通常是做梳子使用,等到要结婚时,老母亲会拿到金店进行加工,并镶上精美图案的黄金作为嫁妆,陪伴蟳埔女一生。
丁香耳钩,蟳埔女结婚时戴的,形状似灯笼,寓意可为夫家添丁进财。
老奶奶的丁香耳钩,圆圈向上,素馨花吊坠向下,取子孙满堂安定圆满之意。通常是当上奶奶且长孙举行16岁成人礼时由长孙帮奶奶戴上。
当了奶奶之后,蟳埔女所佩戴的丁香耳钩形状为:圆圈向上,素馨花吊坠向下,取“子孙满堂安定圆满”之意。通常是当上奶奶且长孙举行16岁成人礼时由长孙帮奶奶戴上。而直到当了太奶奶之后,蟳埔女才会佩戴铳针或贡锤针。铳针形似权杖,而贡锤针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莲花形状的底座,佩戴者通常是家里面辈分很高的人,安享晚年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受到子孙的尊敬。
据了解,王勇跃从15岁时,便开始学习打造首饰工艺。后来,他回到蟳埔,自学制作蟳埔女独有的首饰,同时也从各个渠道收集蟳埔女传统首饰。30多年来,他共收集了上百件蟳埔女传统首饰,这些首饰不仅记录了蟳埔村独有的民俗风情,也记录了每一个蟳埔女的美丽人生。
玳瑁头梳是蟳埔女从出生到终老必备的发梳,玳瑁梳可活血乌发,常用可使头发乌黑亮丽。
蚵壳厝蟳埔一景
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丰泽区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景观。
蚵壳厝主要特色在于蚵壳、砖石砌成墙,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那一堵堵的蚵壳如片片鱼鳞,十分好看。
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据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当时,蟳埔村作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港起航,沿闽南沿海航行至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到北岸卸货。返航时,有时因舱内不载货形成空船,重心不稳,不利航行,船员们就将当地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堆放在蟳埔海边。
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这些千里迢迢从非洲运送回来的蚵壳,大而中空,将它垒砌起来作为墙面,能够隔绝许多空气,使得厝内冬暖夏凉。又因闽南海风中带有很高的盐分,海边风大而潮湿,蚵壳墙体具有不易腐蚀、不易渗水等天然优势,成为当地人首选的建筑材料,再后来,虽然当地人建房子有了更多的选择,仍习惯于将蚵壳作为与众不同的特殊装饰材料。久而久之,蚵壳厝便成为蟳埔村的一道特别风景。
在蚵壳厝前,经常可以看到年老的蟳埔女坐在一起开牡蛎的场景。受外国侨民的影响,她们的头上用一块红色的头巾包着,这种头巾叫“番巾”。
蟳埔村蚵壳厝自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而且,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其次是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蟳埔女信俗繁多
妈祖巡香独特的蟳埔信俗
蟳埔信俗繁多。生于海、长于水,天天与水打交道的她们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天香”日,村民们都要抬着妈祖女神从蟳埔社区顺济宫出发绕境巡香。
每到那一天,吉时一到,礼炮开道,妈祖坐的金銮由社区里的年轻人前后簇拥抬着前行,摇摇荡荡。据说轿子荡得越厉害,就越能保平安。扫路队、腰鼓队、花篮队、花灯队等数十只队伍紧随其后。巡香路上,家家户户架起喜庆的拱门,摆上“香妈桌”,奉上鲜花、水果等贡品,迎接“妈祖巡香”踩街队伍。
每到那一天,蟳埔女们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满头的鲜花,挑起装着五果、海鲜、鲜花模型的竹篮和彩灯,穿梭于长长的踩街队列中。
没有参加踩街的信众们,也不会把自己置身于这场盛大活动之外,他们执香举旗,站在路旁,或虔诚祈祷,或行注目礼。鞭炮声、锣鼓声以及圣香的袅袅烟雾,萦绕在蟳埔的每一个角落……
蟳埔人正是用这样一种热闹的方式,来祈求出海丰收,阖家平安。
黄丽泳是舞蹈队领队人
“鹧鸪姨”舞蹈队展示和传承蟳埔文化
这两年,在各种节日或一些狂欢的活动中,经常能看到蟳埔女靓丽的身影。她们盘头插花髻,身着大裾衫,耳戴丁香坠,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表演,在舞台大放光彩,而“鹧鸪姨”就是颇有代表性的一支蟳埔女舞蹈队。
蟳埔女一生勤劳勇敢,过着简单平凡的生活,却往往忘记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