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笔名“徐皓峰”,是一位以“多重身份”混迹于影视圈、文化圈的“武林中人”。
他是《一代宗师》的编剧和武术顾问、是《道士下山》的小说原作者,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导师,现在,他是电影《师父》的导演。《师父》不是徐浩峰第一次拍电影,早在给《一代宗师》做编剧之前,徐浩峰已经导过两部自己的电影:《倭寇的踪迹》和《箭士柳白猿》。
看过的人都知道,徐浩峰的武侠电影非常“颠覆”。这个颠覆首先表现在动作戏上,不仅高手们都很质朴的留在地面,打斗动作还很像格斗,而且先要互相试探,再发起制胜一击。这种颠覆,源于求“真”。他的电影里一定有大长腿外族女跳舞
徐浩峰年出生于北京,二姥爷是形意拳大师李仲轩。小时候徐浩峰跟着二姥爷学过武,可惜没有学成。形意拳据传为岳飞所创,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李仲轩师从名门,武林名号“二先生”,是中华武学黄金时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他与师傅尚云祥约定终生不收徒弟,所以徐浩峰并没有学到多少真功夫,倒是从他那里听来不少武林故事,后来因此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由李仲轩口述的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放弃武学后,徐浩峰投身艺术,十五岁进入中央美院附中油画系,后来念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徐浩峰他知道武人动手,不是比“架势”,而是求胜负。
徐浩峰的动作设计基于真实武术,拍戏不用威压,也不用替身。廖凡为了拍师父,跟着徐浩峰练了2个月的武,都快成了他的徒弟。
别人拍英雄,拍江湖,拍侠义。徐浩峰拍的却是“武行”,展现那个时代武行阶级的生活状态。用他的话说,《师父》拍的就是老一辈人打架的样子。所以他的电影里,打架也得“讲规矩”。他的民国电影,还一定有大长腿外族女,跳舞。
拍不了电影时他曾给上海市委拍法制宣传片
大学时期,徐浩峰的剧作课拿到98分,自认有编剧的才华。可大学毕业,他拿着作品去找制片厂,却被告知“你写的剧作完全不适合拍电影”。因为当时学院教的是欧洲的艺术电影,而制片厂已经走上模仿好莱坞和港片的道路。
电影拍不成,徐浩峰去了上海,给市委宣传部拍法制、宗教类专题片,可那完全不是他想要的。回北京后也捣鼓过两部话剧,最终26岁的他还是辞职回家,闭关写作。
这一闭关,就是8年。徐浩峰发现小说与剧作完全不是一回事。每天的写作就像在“炼字”,写下字,能留下两句话就不错了。为了练文笔,他开始删改武侠小说,改得最多的是古龙的。直到年初,他才终于接到了《小说界》编辑的电话,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年的武侠》。
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失去记忆的青年自由穿越古代史的神奇故事,脑洞和文字的画面感震撼了当时的编辑。可是徐浩峰自己却说《》属于“超水平发挥”,当时的自己没有良好的文学素质,很长一段时间写作都很痛苦。读书写作之余,他交流得最多的是两位老人:一位是道教宗师胡海牙,另一位就是他的二姥爷李仲轩。这二人成就了徐浩峰的两部代表作——以胡海牙为原型的《道士下山》,和李仲轩的口述《逝去的武林》。
在整理《逝去的武林》的时候,徐浩峰为搜集资料,走访了众多民间武术高手。后来王家卫为《一代宗师》也去采访这些人,经常听他们提到“徐皓峰”,于是就有了两人之后的合作。
作为老师的徐皓峰有“条电影课堂语录”
徐浩峰重新回到北京电影学院,还是因为他的影评。年他出版过一本影评集,叫《刀与星辰》,收录了他给《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等电影写的影评。因为学画和电影出身,他的影评很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文风犀利,加上徐氏幽默的调剂,在业内外都颇受欢迎。
而早在学生时代,徐浩峰的影评就曾吸引了当时《电影艺术》杂志主编吴冠平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