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放映室人文社科图书推荐
图书信息
书名:《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
作者:张国刚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上市时间:年10月
定价:69.00元
书号:ISBN-7---8
从远古到18世纪,规模尤为宏大的文明交流互鉴,就发生在横贯亚欧的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共有的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文明的向往。
《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是一部丝路文明新解。书中从大范围、长时段、历史纵深的角度考察欧亚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将这段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宏大的篇章:从史前丝路到凿空之举,远古的东方与西方首次相遇;汉唐时期诸神入华,四大文明体系在西域边地汇流,开始形成多元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宋明之际,香药东来、瓷器西去,华夏物产经由海上丝路到达中亚,远迄欧洲;至晚明盛清,传教士东来,拉开了中国与欧洲从想象异邦走向东西之辩的文明互鉴的帷幕。至此,丝绸之路终将亚非欧三大洲,亦即近代以前的文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年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此后担任过汉堡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特里尔大学教授,—年担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历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张国刚教授著有数十部著作,多次荣获优秀著作一等奖、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图书信息
书名:《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
作者:[英]彼得·威尔逊
出版方: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译者:宁凡史文轩
出版年:-12
页数:
定价:.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汗青堂
ISBN:7510892912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彼得·威尔逊(—),英国历史学家,自年来一直担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战争史奇切勒教授。彼得·威尔逊主要研究中欧史、战争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史。除了本书,他的著作还有《神圣罗马帝国,—》《从帝国到革命:德国历史,—》等。
宁凡,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世界历史》杂志编辑。
史文轩,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编辑、译者。
图书信息
书名:《战争的战争(—):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作者:[德]约翰内斯·布克哈特
译者:马绎译孟钟捷校
出版方:浙江人民出版社·好望角
出版日期:年12月
书号:-7---8
定价:68.00
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欧洲最具灾难性、后果最严重的战争。这场多年无法结束的战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疯狂的暴力行为与毁灭性灾难,在德意志人的集体意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约翰内斯·布克哈特从全新的视角,聚焦三十年战争期间一次次的和平尝试和一次次无限接近和平的时刻,以“和平”为红线串起了这部战争史。作者深入而透彻地剖析了一场本可避免的冲突背后的种种博弈,直指政治活动家们真正的利益所在。
此外,作者重申三十年战争并非宗教战争,而是一场“建构国家之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战争经历,并且追问文明是如何渡尽劫波,在一片荒芜中幸存下来的。本书也首次高度赞扬了当时成功概率很高的和平倡议,它们对解决当今的种种冲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约翰内斯·布克哈特(JohannesBurkhardt),出生于年,曾在图宾根大学攻读历史学、哲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先后在斯图加特、罗马、艾希施泰特、比勒菲尔德和波鸿从事研究工作,—年担任奥格斯堡大学近代早期史教授。现就职于欧洲文化史研究所。
马绎,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先后在柏林洪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学习。主要从事德国现当代史、移民政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主要译著有《灵魂的50位天使》《中国人的时间图像》等。
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历史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20世纪世界史、德国现当代社会史和全球化历史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现为国际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秘书长、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著有《德国简史》《20世纪德国企业代表会体制演变研究》《寻求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研究》等。
图书信息
书名:《阿拉伯菲利克斯:—年丹麦远征》
作者:[丹麦]托基尔·汉森(ThorkildHansen)
译者:李双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ISBN:-7---3
出版时间:.01
这是一场堪称跨越了多年历史的远征。从年考察队出发,6人启程,7年远行,最终1人生还,到被彻底遗忘,到多年后由托基尔·汉森从尘封的历史中将其重新发掘并讲述,到被译介至各个国家,这场远征才真正被世人广为知晓,丹麦甚至成立了研究中心,并于年庆祝远征队启程周年。
一切都因对远方“福地”的向往而起,因怀抱对未知与更广大世界的热望而生,是一个关于人类试图实现并守护理想的故事,也是一幅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群像。整趟旅程惊心动魄又令人唏嘘不已,正如作家科林·休布伦在本书前言所写,既“充满英雄主义的光辉,也不乏时运弄人的荒诞”。
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六个人乘船离开了哥本哈根。一个植物学家,一个语言学家,一个天文学家,一个医生,一个艺术家,还有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侍仆,组成了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更不彼此信任的小团体。他们属于那个既是启蒙也伴随殖民的时代,属于这期间涌现的大批远征考察队中的一支,且是第一次涉足鲜为当时欧洲人所知的“角落”,但他们与大英帝国和法国无关,而萌发于一块弹丸之地——丹麦。这支远征队的目的地是也门,即阿拉伯菲利克斯——传闻中的“阿拉伯福地”,也是《圣经》中的圣地。
因着性情、专业、阶级、民族等差异,探险队在种种纷争中一路前行,抵达了土耳其和埃及,之后便消失在严酷的沙漠中。距出发将近7年之后,唯一的幸存者历经险阻回到丹麦,却发现这场远征早已被故国抛诸脑后,他们在远征途中寄回的学术成果也已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成果都颇具首创性,本可更快推动学术发展,但彼时彼地,新的政治格局、新的经济与文化气象正在形成……
托基尔·汉森(ThorkildHansen,—),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生于奥尔德普,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文学两年,后于年移居巴黎。从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之后连续出版二十多本著作。其代表作有“丹麦奴隶贸易三部曲”:《奴隶海岸》(CoastofSlaves)、《奴隶的船舶》(ShipsofSlaves)、《奴隶岛》(IslandsofSlaves),其中第三部获得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此外,还著有《延斯·蒙克》(TheWaytoHudsonBay:TheLifeandTimesofJensMunk),该书荣获“金桂冠”奖,以及《汉姆生的诉讼》(ProcessenmodHamsun)等。年,他在加勒比海的一艘游轮上去世。
李双,自由译者。喜在时空中寻隐,觅食,捕风,捉影。须臾的记录者。永恒的梦游身。
图书信息
书名:《现代法国史:从革命到反恐战争》
作者:[英]乔纳森·芬比(JonathanFenby)
译者:樊超群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12
ISBN:-7---7
经历了大革命的动荡和拿破仑帝国的征服,再到遭遇滑铁卢之后,法国陷入两个多世纪的纷乱:革命四起,政权更迭不断,内斗血腥残酷,和德国爆发三次大战并被入侵和占领,其间又有殖民地斗争和各种政变——与此同时,法国涌现了大批政治、艺术、科学和社会著名人物。
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乔纳森·芬比以其专业素养,为我们呈现了法国从年大革命至今的动人历史。那场革命永远改变了这个国家,但也遗留了诸多问题,制造了许多延续至今的内部矛盾。他取材于对该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观察:法国自视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但目前遭遇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挑战——与欧洲关系存在问题,并受到本国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威胁。就在年,巴黎还爆发血腥的恐怖主义袭击。
本书叙事严谨又不失可读性,历史细节丰富,有趣的事件穿插其中,相关人物也很鲜明。芬比细述各类重大事件、斗争和矛盾,这些塑造了法国,在让其为本国历史骄傲的同时,也使其成为历史的囚徒。
乔纳森·芬比(JonathanFenby)是十八本书的作者,包括备受称赞的《在边缘:法国的困扰》《将军:戴高乐及其拯救的法国》,后者被《纽约时报》誉为“精彩之书……博识敏锐、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