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点针灸体会——浅谈症位与病位的关系
我从河南中医学院针灸系毕业已经近20年了,计算上大学期间第一次到南阳淅川县、第二次到平顶山鲁山县医疗实践、持针治病在内,到现在从事针灸治疗也已满24年了。毕业后在忙忙碌碌中,也积累了一点自己的体会。今天给大家谈一点我在针灸治痛中的一点认识。
我在针灸治疗疼痛疾病中,发现压痛点与症状表现的位置关系,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八种关系。为叙述方便,我把压痛点称谓病位,简称为位;把症状表现的地方称谓症位,简称为症。
这八种关系是:症与位相同;症与位不同;一症多位;一位多症;症同位不同;位同症不同;多症多位;症、位变移。
举例如下:
1.症与位相同:如症见前额痛,压痛在印堂穴,治疗也取印堂穴;肩关节痛,压痛在肩髃穴,治疗也取肩髃穴等均属此类。
2.症与位不同:症与位不同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症在上而位在下,有症在下而位在上,有症在前而位在后,有症在体而位在耳。
症在上而位在下的如:一女青年患经期腰痛,每至经期,自觉腰部胀痛,多次取阴交、中极、归来、血海、三阴交、命门、腰阳关等穴治疗无效,后在交信穴找到了明显压痛反应,针2次后腰痛即消,以后在没有出现过。其他如头面取合谷、腰背取委中等均属此类。
症在下而位在上的如:手发麻一症,其症虽在手,其位却在臂之郄上穴,或在肩胛之天宗穴,或在第五颈椎的旁侧处,上述三穴都可单独引致手麻,有独取郄上穴而愈,有独取天宗穴而愈,有独取第五颈椎旁侧(颈五穴)而愈,但多数是三穴同时发病,治疗也三穴同时针刺才能获效。
症在前而位在后的如:一患者心口痛,痛引两胁,心口部按压之似痛非痛,多次取巨阙、内关等穴,疗效甚微;后在神道穴处找到了压痛反应,指按则心口痛即大减,针一次后而痛即止。
症在体而位在耳的如:汪×,女,患口紧、舌强、流涎、语謇、吞咽不利;在症位找不到确切的压痛反应,取下关、颊车、上廉泉、哑门、风池、合谷等穴治疗无效,后取耳穴:舌、咽、面颊等区的压痛点,针三次即愈。
症与位不同的一般规律是:症在额颞,位在枕下;症在任脉,位在督脉;症在胸腹两侧,位在脊旁各俞;症在臂手,位在项肩;症在腿足,位在腰髋;症在体、症位无确切压痛反应,用体针治疗无效的,位在耳廓;症在头身、位在四肢的,根据经络的循行规律寻找相关的压痛反应俞穴进行施治;症在四肢、位在躯干的根据神经系统的走向寻找压痛反应俞穴进行施治。此外还有症与位交叉的现象,如头针疗法、巨刺法、缪刺法等。
3.一症多位:如心脏的过早搏动,虽症仅见于过早波动,但引起心脏过早搏动的发病部位有:心房性、房室结性,心室性,又有左室性和右室性的不同。体表的压痛反应,有的在胸骨正中线(任脉)上部的紫宫穴、华盖穴处,有的在紫宫、玉堂穴处,有的在玉堂、膻中穴处,有的患者从华盖至紫宫都有压痛反应。此外,有的本病患者胸骨部无压痛反应,左侧的厥阴俞和心俞穴处有压痛反应。根据上述有压痛的俞穴进行针刺治疗,都能取得使心律正常的效果。
4.一位多症:如症见癃闭、遗尿、阳痿、阴挺、遗精、早泄等症,其位都主在中极。又如膝关节病变,可出现酸、痛肿、痿、寒、热等症,其位主在犊鼻穴。
5.症同位不同:以结肠炎为例,如症都见腹痛溏泄,治疗中发现各个患者的病位却不同。根据压痛反应和治验结果,已见到有:全结肠炎,病位在下脘和两侧的腹结穴;横结肠炎,病位在下脘和两侧的太乙或天枢穴;左半结肠炎,病位在下脘、左侧的太乙或天枢和腹结穴;升结肠炎,病位在右侧的腹结或大横穴。
6.位同症不同:以泄泻与便秘二症为例:如陈×,女,30岁,腹痛兼便秘症七年,每周大便一次,常燥结而带血;另一例患者石××,女,36岁,患腹痛泄泻八年余。二人腹部压痛反应都在下脘、左侧太乙和两侧腹结穴,二者症状对立,但病位一致,都取上穴加足三里治疗,既使秘通,又使泄止。
7.多症多位:这是指同一脏腑发病,不仅出现多种症状,而且病位也多。如胃腑发病,发病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病位分上、中、下三部,症状分上、中、下三组。上部病位在巨阙穴,症状可见心下痞满,心口痛、厌食、食欲亢进;中部病位在中脘穴,症状可见胃痛、胃胀、哕气、饱满、食滞不化、消谷善饥;下部病位在下脘穴,症状可见恶心、呕吐、胃痛、泛酸。胃腑各部发生病变,或发于上,或发于中,或发于下,或三部都病;各部的症状也非同时都见,或见其一、或见其二。如症见厌食、胀满、恶心,即为上、中、下三部同时发病,治疗时则根据病位多少而定。
8.症、位变移:症、位变移在临床中也是常见现象。症、位变移也有两种形式:一是位移症不变,如偏头痛,始患于左侧,经治愈后,又发于右侧;二是症变位不移,如心脏病变,其症可出现:时而心痛,时而早搏,时而心率过速,时而心率过缓,症虽多变,其位主在胸骨部及左侧上背部。前者症虽未变,但位已移,取穴也要随病位移行而改变;症虽有变,但位未移,治疗时仍取原穴。
以上八种症与位的关系,症必须依附于位,没有位就不可能有症。位是症的基础,症是位的反映。因此在针灸中辨病首要的是位,其次才考虑症,但症又是辨位的入门向导。一个病位所表现的症状,既可表现为寒,也可表现为热,既可表现为虚,也可表现为实。针灸治病,只要刺中了病位,不管症是寒是热,是虚是实,都可取得消除病变的疗效。有时虽然也要因症的寒热虚实的不同而加用补泻艾灸等法以提高疗效,但这个位是基本的,起主要作用的,这也是针法与药物疗法的重要区别。针灸治病,以位为主,药物治以症为主。
以上八种症、位关系,既有单独存在,也有复合存在。辨位与辨症时要具体分析,进行施治。针灸是祖国的瑰宝,博大精深,其疗效之神,其用处之广,远非我辈可以想象!希望大家在临床中,当遇到比较棘手的情况时,医院联系,也许针灸就能帮您解除问题!
专家简介
杨洸,医院(医院)康复院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医康复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会员、全国颈肩腰腿痛研究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中医骨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残联肢体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参与出版著作8部,先后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擅长手法正骨、针灸治痛,对许多疑难杂症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