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个高技术含量的动作,只有两大神经系统通力合作,才能得体又干净地完成这一过程。
先从肠子的出口——肛门说起,这里就用上了一套精妙的肌肉闭合机制。
你能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约肌,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
肛门向里的几厘米处有一块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内括约肌,但这块肌肉我们是无法自主控制的。
这两块括约肌各事其主,分别效命于两大神经系统。
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如果大脑认为现在还不是上厕所的时候,外括约肌就会忠实地听从指挥,尽力缩紧,严防死守。
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它才不在乎你身处何方,想不想留下仙气,只要是对身体有益处的事,它就坚决执行。要是全听它的,估计到处都屁声阵阵、仙气飘飘了。
所幸两块括约肌配合紧密,让我们避免了“大便无法自理”的尴尬。
内括约肌不仅有原则,而且是有原则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它的理念就是:该出去的一个不留。
外括约肌则不同,它必须应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这里有个厕所,他们应该会愿意借我用一下吧,可是去还是不去?”“如果我现在不去厕所,今天晚上才能回家,那不得憋一整天?”
经常憋着不去厕所,内括约肌就会越来越倦怠,甚至可能度大转性。当外扩约肌过于经常地约束内括约肌及其周围的肌肉,就会严重打击到它们的积极性。
如果内、外括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你离便秘就不远了。
尤其老年人的肠道蠕动和肌肉收缩功能减退,特别容易发生便秘,不仅会引起腹胀腹痛,还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焦躁、恐惧,这些都间接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用力排便时需要屏住气,腹壁肌和膈肌会强烈收缩,使腹压升高,
于是引起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
增加血管壁斑块的活动使其脱落而发生心肌梗死;
引起心血管的破裂;引发严重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造成猝死;
按照每天大约上厕所6~8次来算,每个人一生中大概有2~3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同时,厕所又是家中安全风险最高的地方。
有房颤患者跟行善堂的医生反映,便便的时候心率特别快,心慌发抖的厉害。所以家里有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的患者,上厕所时一定要多留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